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1.邓小平刚一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 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
2.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 平反,使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 3.1977年冬,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 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 (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 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 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 末何欤?——《刘光禄遗稿》 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 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 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 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3.初形体系 1学前教育、大中小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2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落后地区的教育
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 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 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 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 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 、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 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 好猫。”它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 想精髓(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中国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 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 1100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 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 究生人数增长了约45万。 高等教育 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 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 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年 增加17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 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 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中国为其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 思想,主要原因是( ) ①“三个代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三个代表”反映了 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 要求 ③“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 论武器 ④“三个代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 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 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 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 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 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 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3.坚持“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步伐 加快,普九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中等教育和普 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招生制度 等。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 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 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 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 ”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 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 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 5日,国务院向 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 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 共 4万余人。
毛主席,你是 我的偶像—— 一个毛的超级 FAN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 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 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 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 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 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 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机;
4.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
5.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颁布《教师法》、 规定教师节、提高教师待遇,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
1977年冬天,570万考 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 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 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1.评价者的政治立场、 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观情绪、价值取向、个人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 好恶等。2.特定时代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3.新 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的发现和解密。4.现实政治的需要。5.新的史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 素的影响?(3分) 学研究方法。6.人物经历的复杂性; (3)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 方制度。(5分)
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 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 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 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 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 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世界扫盲游行大会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速成中学学习
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 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 骨干力量。
“文化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探究活动: 综合以上所述,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的原因有哪些?
1)环境改善: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 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 步形成。 2)经济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