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追求自然美、追求意境美、追求含蓄美的研究,探索古人造园的艺术造诣,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寻找依据、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有着3000多年的造园历史,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园林设计传统,其中自然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自18世纪开始,西方园林学家就被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特征所吸引,形成了中国热。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探索魅力。
1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
在中国汉族建筑中,古典园林是有着重大成就的建筑,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历史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被西方园林艺术家们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汉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所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1]。
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光辉的艺术成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样是汉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在世界造园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内涵2.1 追求自然美在对待自然和自然美的认识方面:庄子认为美是存在于天地和大自然中的。
虚静恬淡纯任自然是万物之本,朴素真实天下便无法与之相媲美。
《庄子·天道》中一段话表白了这一思想:“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继而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写道:“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意思是:上覆于天,下载于地,天地之间不加任何造作,便是巧妙美好的,也即是说天地自然之物是万物都无法与之媲美的!老庄都提倡朴素、崇尚自然,不以人工造作为美、不以感官享乐为荣的审美意识,是后人主张清新典雅、师法自然,把“返璞归真”(《国策·齐策四》)作为理想境界的思想根源[2]。
中国古典园林是从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中摘取出来,由园林艺术家们采用中国传统诗画的创作手法,大胆地进行取舍融合,创造出了许多既有自然原型、又不拘泥于自然原物的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象,这些园林景观兼形美和意美于一体,是建筑、植物、山石、水景等多种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因此,“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标。
”(余晓川:《中国园林艺术浅说》)自然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3]。
古人造园追求崇尚自然、融于自然,讲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大多会还原出在自然状态下真实出现的景色,因此,临河和略有起伏的自然地形为古代造园的首选,依自然之势为之,只需稍作改动便可满足造园的要求,并且能产生自然和谐之美。
2.2 追求意境美意境美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提升到了精神的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古人写诗作画追求意境,弹奏乐曲追求意境,古人造园的时候同样也善于追求意境。
意境美是最能够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的最终与最高要求的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取愉悦,因此,园林设计不应拘泥于物体表象,而是从具体的有形的事物中表现出无尽的无形的意境来。
意境美追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正如古代水墨画一般,大量的留白,要“取之象外”,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艺术之间相互渗透而精深的本质,以及“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中国画构图思想,更是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意境”的提出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滋生出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美感,更发生了质的飞跃,也给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借鉴,例如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大量地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造园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形式上展示出了秀丽的意境之美,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体现了独特的人文情怀。
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古人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2.3 追求含蓄美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不论各个方面,中国人都讲究含蓄美。
古人的诗歌追求含蓄,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同样也追求含蓄,善于藏山露水,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正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古人擅用景墙上开个小窗或假山石的堆叠等方法对建筑物和道路进行遮挡,让人们感受到渐入佳境、一步一景、小中见大,通过借景对景、引申空间、若隐若现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含蓄之美。
古人造园擅于尊重地形、因地制宜,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审美心理体现出了平缓、含蓄、连贯、统一,符合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使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了无限的丰富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受到诗画艺术的影响,诗者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画者所谓“意贵乎远,境贵乎深” [4]。
3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源远流长,风格独树一帜,是世界造园史上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从造园历史、传统文化,到造园手法和设计理念,都是我们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学习的重要参考和宝贵依据[5]。
3.1 继承古典园林的自然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人口快速膨胀,土地资源也随之减少,城市绿地系统遭到破坏和浪费,空气质量下降,雾霾严重、地球变暖等,人类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此,近年来绿化环境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重新学习古典园林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体现了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互渗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川、河流、森林等,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再次彰显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
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森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因此,在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我们要融于自然、深入自然、观察自然、尊重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应当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事景观设计,建设海绵城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自然之美。
3.2 继承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所谓“意境”,首先是“意”其次才是“境”,古人造园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
中国画中有句话叫“意在笔先”,就是说中国人的艺术是由思维决定的,在下笔前就已经“胸有成竹”了,“境”是他的目的、是结果。
这里的“意境”是指景观设计位于的用途,例如公园、广场、工厂、住宅小区等绿化工程,需要了解这个景观的性能,根据它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主题一定要明确,做出的景观与周围的环境要合理结合。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目的是美化城市、保护环境,给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生活及学习、工作条件,供人欣赏、休闲。
但是也有些设计是不合理的,例如在现代建筑前做一个古典的亭子,这种设计不符合整体统一性,现代建筑和古典的亭子风格不能一致,显然也就违背了意境美的理念。
3.3 继承古典园林的含蓄美中国古典园林含蓄的采用了蜿蜒曲折、富于变化的景观布局,除了一般蜿蜒于地上的曲径,还有曲蹊、曲桥、曲廊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自然界中很少见到直线条的景观几何体,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美的造园思想。
“曲径通幽”正是这一造园思想的充分体现,使古典园林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6]。
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个庭院,婉约而舒朗,整个设计欲言又止。
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景色若隐若现。
曲径通幽给人一种玩味不尽的感觉,现代景观公园、水景等采用这种设计思想,不仅延长了路径,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景观的空间效果,而且使人们可以多方位多视角的游玩和欣赏园林景观之美。
如今,人们对城市环境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满足使用要求和物质功能以外,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生态质量和环境氛围等方面的追求。
随着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不断提出,人们开始追求城市环境中有山有水、有茂密的森林,还要有大自然的野趣,有新鲜的空气、婉转的鸟鸣和沁人心肺的花香,更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要加强文化修养,加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和学习探讨,在景观设计发展与时俱进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
总之,在追求视觉美感的同时,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应体现出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注重传统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1] 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2] 佘爱春. 浅谈古典园林欣赏[J]. 广东园林,2007.[3] 朱海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J]. 陕西建筑,2009.[4] 柳鸿宾. 中国古典园林的含蓄美[J]. 成功(教育),2008.[5] 杨建军. 浅析城市园林规划的改进措施及设计原则[J]. 现代园艺,2012.[6] 周武忠. 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J]. 扬州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