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道德经》中“守柔”思想对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启示D(湖北大学)[摘要] 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本文结合《道德经》原文,对老子“守柔”思想的内涵进行剖析,并联系现代企业管理背景,阐述了老子“守柔”思想对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借鉴意义,引用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柔性化管理的案例进一步印证观点。
[关键词] 道德经;“守柔”思想;企业;柔性化管理《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是春秋时代老子(名李耳,字伯阳)的著作,这部道家的经典著作虽仅有五千字, 但其中蕴涵的丰富哲理,古往今来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诸子散文和典籍中的箴言对当代管理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借鉴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思想来看待21世纪的企业管理,我们不难看出代表道家最经典思想的《道德经》与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的思想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在深入研读《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的经营背景,可以发现“上善若水”思想对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一、上善若水——《道德经》原文中“守柔”思想的内涵道家讲究刚柔相济的管理之道,在刚柔的关系中,老子崇尚以“柔”克刚,老子认为水是至柔之物,能攻克像金子一样最强的东西而自己不受损害,因此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同样,如果人能够学习水的柔弱特性,也能无坚不摧,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启示并不是柔弱无力的意思,而是体现了一种柔性化的状态,遇事灵活谦和,不冲撞,不急躁,坦然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懂得迂回,懂得调整和适应,像水一样灵动、柔软,无论是高处还是低处,无论是高洁还是污秽的地方,都能安之若素。
老子所崇尚的水的柔性,就是“守柔”思想最朴素的形态。
在《道德经》原文中有两处提到水的“柔性”特质。
一处是《道德经·道经·第八章》,原文记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另一处是《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写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就是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
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这两处都对水的“柔性”作了很好的阐述。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最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道经·第八章》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德经·第六十六章》从领导者的角度讲了“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
这种立场和观点,与孔孟和儒家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借由水的柔性,提倡统治者重视人的作用,用谦和自然的状态去领导人民,“以人为本”,顺应时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达到人力资源效用的最优。
老子由水总结了“守柔”的目的和意义,他所倡导的守柔,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顺应环境变化,顺应民意,以追求民众幸福为最终目标。
关于守柔的方式,老子指出要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管理者采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善于让老百姓的能动性充分得到发挥,采取合作方式,避免组织冲突。
尽管在封建小农经济背景下,老子的言论和思想带有封建统治的阶级思想意识在内,但《道德经》中对“守柔”思想的解读,仍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对当代管理方法具有诸多启示。
二、老子“守柔”思想对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借鉴意义老子的守柔思想不仅在企业由刚性管理方式向柔性管理方式转型的现实中得到了印证,而且也在现代企业柔性管理的相关理论中得到了印证。
历史地看来,刚性生产和管理方式产生于20世纪初的福特汽车公司。
它虽然具有大量、快速、低成本的优势,但却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它所追求的大量库存、事后质检、单纯化作业单元等导致了人、财、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使得准时制、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等柔性生产和管理方式相继产生。
这些新型生产和管理方式,由于采用人员安排少人化、组织机构扁平化、质量管理全面化、库存管理较少化、机器设备柔性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生产和管理方法,因此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新型柔性生产和管理方式的产生,恰恰印证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管理哲学,表明了柔性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强大优势。
结合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背景,“守柔”思想对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一)“利万物而不争”——实行柔性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道经·第八章》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不仅看到了实行柔性管理的必然性,同时也阐明了柔性管理追求的目标。
老子的根本关怀是人,他对“利万物”侍从“利民”和“补民之不足”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不难看出,老子所提倡的柔性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以适应民众需求,追求民众幸福为最终目标。
从现代企业管理来看,柔性管理也就是一种弹性管理或适应性管理,即适应顾客的需求来开展生产或服务活动。
无论准时制生产方式,还是精益生产方式或敏捷制造生产方式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前导,以快速满足顾客个性化的要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目标的。
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小天鹅的“全心全意”,都体现出了“利万物”、“爱民”的思想境界。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企业目标的唯一有效定义就是要创造顾客”。
他认为企业必须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只追求盈利而不重视顾客的需求,服务不佳,则企业必然在竞争中受挫,失去顾客意味着难以盈利和创造财富。
因而,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实行柔性化管理必须坚守的行为准则。
(二)“反者道之动”——实行柔性管理要进行流程再造《道德经·德经·第四十章》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说,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这里阐述了“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运动中转化,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结合到企业管理来说,我们认为21世纪的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处在快速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动态的经营环境,因而,企业柔性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进行流程再造,保证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都能快速响应市场。
美国管理学家米切尔·哈默在《公司再造》一书中说:“再造就是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
”他所提倡的流程再造的法则,等同于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
哈默也给出了流程再造相应的方法:第一,在源头获取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第二,让后继流程的有关人员参与前端流程,这样可使作业过程由最熟悉它和靠近他的人来完成;第三,运用信息技术和并行工程原理等将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这样可使得企业具有规模经营以及反应灵活快速的双重优势;第四,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成其结果,这可使企业避免重复工作、高额成本和拖延整个过程;第五,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之中,这样可使得垂直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增强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等等。
若遵循了这些原则,企业的物流就可以快速响应市场。
(三)“虚其心,强其骨”——实行柔性管理要加强人的培养《道德经·道经·第三章》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不会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民心就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顺应自然之道和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达到“无为而治乃大治”。
在这里,老子一方面强调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减少约束;另一方面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柔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其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民主决策,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柔性管理要实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求人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
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市场应变能力的增强、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对现代化设备的操作以及决策权和自我管理权的获得等,都需要员工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自我能力,都需要他们善于学习。
同时,工作团队的建设、共同愿景的塑造、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等也都对员工的道德品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而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适应工作要求、应对人才竞争等则对员工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虚其心”对员工的道德水平提出了要求,“强其骨”则要求员工还要有健康的体质,企业员工应该全面发展自己,以良好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来适应柔性管理的要求。
作为管理者来说,也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使员工能与企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