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_李媛媛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_李媛媛


1摘 要2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经 过 20 多年的发展, 成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 重要增长 极, 本文 首先通过对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状分析, 指出目前中国国家级高新区 发展的主要存在问题, 然后使用 综合评价法, 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 系, 对 2007~ 2010 年的 中国国 家级高 新区进行 了综 合评分, 最后 通过 分析各高新区排名变动趋势, 探讨了各区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的 4106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5000140 亿元, 增长 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为 472194 亿元 ( 据 5广东省
了 1230 倍; 出口创汇从 1991 年的 1124 亿美元增 统计年 鉴6) , 高新 区所 占比 重 仅为 0133% 。 到
长到 2010 年的 2667117 亿美元, 增长了 2150 倍。 2010 年, 广州高新区的工业总 产值为 2689145 亿
根据科技部 2003 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情况通报, 截至 2002 年底, 全国的 53 个国 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 724190 平方千米, 其中 新建区为 490110 平方千米, 已开发建成的土地面 积为 485105 平方千米, 平均建成 面积为 9115 平 方千米。根据统 计, 面 积超过 20 平 方千米的 占 11132% ( 6 个) , 小于 1 平方千米 的仅占 1189% ( 即仅有 1 个) 。而根据国际科学园区协会 ( IASP) 2007 年的统计指出, 其成员 ( 目前有 388 个成员) 土地面积大于 1 平方千米的仅有 19% , 而 40% 的 土地面积小于 012 平方千米。显然, 我国高新区 规模偏大。我国近 年来国 家级高新 区的 / 扩军0 和现有国家级高新区进一步 / 跑马圈地0, 使得这 种情况进一步恶化。 212 高新技术产业绝对规模大, 竞争力不强
图 1 中国 高新区 R&D 经费支出与研究开发强度 20 年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 本图根据 5中国火炬统计年鉴6 、5中国统计年鉴6 、5国 家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 十年发展 数据报告 1991~ 20006 中相 关数据,
由作者整理计算得出。
在产值增加和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增加的同时, 处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在 20 多
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急切需要大量的土地 投入, 这一过程带动了高新区所在区域的城市化 进程。我国客观上属人多地少的国家, 高新区建 设一方面积极推动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 另一 方面促进了对城市和 城市周边土地 的高效利用。 上海、天津、苏州、深圳、珠 海、青岛、西安等
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现代化新城的口号, 围绕高 新区的规 划, 建 设起一 批集金 融、商 贸、文化、 娱乐、教育、生活于一身的现代化新城区。
而根据 OECD 对高技术的定义, 研究开发强 度, 即研究开发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是界定高技 术和衡量高技术园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 国国家级高新区 20 年的历程中, 历年的研究开发 强度基本上都 保持在 2% 以上; 在国家级高新区
数量快速发展的年份, 研究开发的投入比例也更 高, 达到 3% 或以上。而高新区研究开 发经费支 出总量的增长, 则从 1992 年 ( 1991 年统计数据缺 失) 的 1512 亿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741194 亿元, 增长了 113 倍。和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同期增长的 倍数 ( 大约在 300 倍以上) 相比, 这些研究开发 经费对于经济指标的杠杆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数 据如图 1 所示。
2 中国高新区发展存在三大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在过去的 20 多 年里,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我国的经济、科教、 文化和社会建设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我国 高新区的历史与国外高技术园区相比还较为短暂, 客观环境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我国高新区 在发展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 点: 211 高新区数量大, 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1 6 ( General, No1 236) June12013
人数为 150931 人, 到 2010 年则为 8794622 人, 增 长了 57 倍; 从 事研究开发等 科技活动 的人数从 1991 年的 3597 人增长到 2010 年的 1626116 人, 增 长了 451 倍。
1关键词2 高新技术开发 区 现状 问题 综合评价 DOI: 10. 3969/ j. issn. 1004- 910X. 2013. 06. 003 1中图分类号2 F12413 1文献标识码2 A
自从 1951 年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 / 斯坦 福工业园0 ( 即 / 硅谷0) 诞生至今, 高科技园区 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 已经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发 展的主导力量。自 1988 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 区 ) ) )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创办以来, 截 至 2010 年底全国先后在 30 个省市建立了 83 个国 家级高新区。而在中国高新区的高速成长和政策 升级的 20 年中, 高新区增长因素的研究已经引起 了中外学者极大的兴趣[ 1- 7] , 他们分别从高新区 的作用、增长因素、与母城的关系等方面对高新 区的成长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8- 12] 。然而经过国 际金融风暴的洗礼, 在国家产业升级与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背景下, 2007 年至今, 中国 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 水平有了更进 一步的提升, 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力求通过构建 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对 2007~ 2010 年的中国国家 级高新区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分析各高新区排名 变动趋势, 探讨 2007 年至今各高新区发展的新趋 势及其主要问题。
第 6 期( 总第 236 期) 2013 年 6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1 6 ( General, No1 236) June12013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李媛媛 冯邦彦 罗超云 ( 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0)
2010 年, 高新区工业总产值 76871157 亿元, 占同期 GDP 的 401513 亿元的 19115% 。2011 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2 年的 2018% 提高到 2819% 。但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 加的同时,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也在增加中。 更重要的是, 我国目前阶段出口最有竞争力的仍 然是低技术产品。从 2002~ 2011 年的高技术产品 进出口总额占全 部商品进出口 总额的比重来看, 2006 年和 2009~ 2010 年有短暂提升, 但 2011 年 又再次降低, 回 到 2003 ~ 2004 年的水 平 ( 如 图 2) 。这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我国高新区, 特别是最早的一批国家级高新 区, 主要位于我国的省会级以上大城市, 文化教 育事业相对比较发达。利用好区域内的创新人才 和创新能力, 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发展 科技产业, 从一开始就是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宗旨 之一。在产业结构方面, 高新区通过强化技术创 新, 逐步提升产业层次; 在人力资源方面, 高新 区建立科技企业 孵化器, 通过 提供场地、中介、 咨询、金融等各方面服务, 吸引大批科技人才走 出校园和研究所, 在高新区内创业; 在资产方面, 高新区积极通过承包、租赁、兼并等方式盘活区 内和周边的固定资产, 通过改造传统产业, 大幅 提高了单位资产的生产能力。同时, 高新区企业 通过向研究开发等科技活动大量投资, 显著提高 了自主创新能力, 并且辐射到周边地区。 114 高新区扎实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因此, 综合上述指标,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建 元, 当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 14721147
设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强大能量, 其特点 亿元 ( 据 52010 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可以从以下 4 个方面表现出来:
计公报6) , 高新区所占比重上升到 18127% 。2010
111 高新区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新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 3 个地区, 恰
其产值和利税都在各高新区中名列前茅, 成为高 好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经济实力最雄厚、
新区发展的火车头。而高新区也因此纷纷成为所 经济活动最活跃的 3 个地区。而我国从 1978 年确
) 18 )
第 6 期( 总第 236 期) 2013 年 6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1 6 ( General, No1 236) June12013
定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较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也正是以上这些地区。从 1978~ 1988 年 10 年间, 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放开市场, 促进经 济要素流动推动的, 并且依靠人口红利, 在珠江 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建立了一大批面向出口的劳 动密集型企业。进入到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 高 新区在这些地区的蓬勃发展恰好推动了这些地区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 密集型, 从出口向兼顾内外需, 从单一生产型向 研究、开发、生产、服务综合型发展的根本性转 变。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 高新区所在区域, 尤其 是上述地区, 已经初步建成了与经济建设阶段相 适应的服务体系, 第三产业得到巨大发展。随着 人口红利的效益递减和人力成本的提高, 这一转 变无疑对于我国在不远的将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113 高新区是地区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催化剂
截至 2012 年底为止,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数量 已经达到 105 个, 它们分布在全国的 30 个省、直
辖市、自治区内。除台湾省、西藏自治区、香港 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 其余省级行政区都至少 有一个国家级高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