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几个世纪前,最初运用教学论术语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曾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
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直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时至今日,对教学学科性质的定位各家各派仍不尽相同。
其实,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不能笼统地加以划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观点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思维取向。
教学科学所关心的是相对静态的结果或结构,针对教师在作出决策前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为教师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而教学艺术所关心的却是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针对教师在面对教学情景中不确定性作出决策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划分已不再重要,凡是对教学有用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利用,但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搞清楚。
一、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教学科学是指以科学的理念、准则和方法为工具对教学所进行的探究和所揭示的教学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方法策略。
它更多地反映了教学世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客观性质及其规律性,体现为一套较为稳定的有关教学活动的规则、程序、形式和方法,是教学活动有序、高效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教学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亦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律,教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种种教学现象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教学之“真”,形成规律性认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行动指南。
科学是揭示规律、阐明原理的,致力于对真理的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是由人们求“真”的本性决定的。
教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教学的最终效果来看,是把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通过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即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从教学过程的本身来看,是遵循教学规律的,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内教授一定的教材,即教学技能的科学性。
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规律和原理起着支配和指导的作用,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教学是知识信息的传输。
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教学对象的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规律,教学方法的总体把握,教学的准备策略、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都是要经过科学的严密论证才总结出来的。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行为目的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行为目的是接受并内化新知识。
这种主要行为目的决定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
“以己之昏昏而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教法研究等教育科学的修养更是专业知识之外的必备,而这些教师基本的知识储备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教学艺术就不需要科学吗?艺术原理不也是科学的总结吗?艺术的独创性能离开基本艺术原理吗?如果教学不需要科学,那么师范院校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从整体上科学地培养未来教师的。
有独创性、懂艺术的人未必能胜任教师。
因此,科学解决的是教学中的基本的、普遍的、内在的规律,不是用来提供现成的教学方案、解决特殊问题的,而是为教学艺术服务的。
一名好教师,只有当他具有了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把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后,才敢于、也才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的天性。
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的科学知识,能依据教学的规律、法则科学地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真理,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二、教学艺术是对教学科学的个性化改造和延伸教学的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个性自由,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积极创造。
教学艺术的价值在于教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个性结构产生沟通,以使学生获得智慧的发展、情感的陶冶与精神的愉悦。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语言本身的美,如生动形象、优美流畅、音节和谐等;另一方面指表现的手法高明,如富于机智、幽默风趣、善于引导、注重留白等,即技巧美、智慧美。
体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可以各有侧重。
教学科学对教师的作用就像是五线谱在音乐家创作中的地位。
但“以己昭昭”就真的能“使人昭昭”吗?教师的职责并非是把知识输导出来就万事大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师自己的知识经过不同方式被学生接受并内化。
“满肚子蝴蝶飞不出”岂不可惜!“蝴蝶”不仅要飞出,还要飞得漂亮,这就涉及教学艺术问题。
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唱效果;同一个电影脚本,不同的导演会导演出艺术效果不同的电影。
他们的表演内容完全相同,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演唱艺术、导演艺术的高下。
用同一教材、同一教案教同一班学生,教学效果也不会相同。
教学不仅是“传道”的过程,还是“育人”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输,还有感情的交流。
教学涉及的是人,是人的情感和价值,是完全个性化了的艺术,是经过了个人思想消化的科学,带有个性的光辉。
教学不只是讲求对不对,还要讲求好不好、美不美。
教学是一个细致复杂的思想交流过程。
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决不是不讲方式地把知识正确表述出来就能达到的,而必须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创造性、审美性和情趣性的特征。
表演性是教学艺术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创造性是最本质的内部特征。
创造性的本质经过审美性的选择和情感性的加温并艺术地表现出来就形成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不是对艺术美的牵强附会或单纯欣赏价值的形式语言、其中,也是一种追求。
是一种力量,而是一种存在,借用,教具、板书、动作、表情等各方面的协调运用,表现出教学语言符号的音乐美、教学图像信息的图画美、教师仪表情态的教养美、课堂教学组织的条理美、处理突发事件的奇异美。
而比喻、联想、暗示、提示、夸张、拟人、排比、对比、设疑等技巧都将在教学中找到用武之地,音乐、绘画、诗歌、演讲等艺术也可多方借鉴。
因此,教学更是一种多方面的艺术行为。
课程专家施瓦布曾说:“任何艺术,无论是教学还是雕刻,都是有规则的,但是,掌握了规则的知识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艺术家。
艺术要求知道规则的人学习把规则适当地用于特定的场合。
反过来,这种运用要求对这种事物的特殊性以及为适合特定的场合而修正规则有敏锐的洞察力。
”教学的艺术实践至少需要三种不同形式的知识:有关原理规则的知识、有关特定场合的知识、有关适当运用规则于各种场合的知识。
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延伸。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决不会千篇一律地遵循什么既定规则,而是有自己的“个性”,并体现在教学中。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景,不以既定的方法行动,而是随机发挥创造,是教学中的艺术家。
在教学领域中,方法不是公共的。
对这个教师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对那个教师却未必是好的。
因此,教学的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这种个性化的艺术是以对教育科学、教学艺术原理的牢固掌握为基础的。
艺术的规律性被揭示后依然有足够的余地令艺术家施展其才干和个性。
艺术活动固有的条理性和规律性使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能更好地理解教学。
.三、糅合之美――科学与艺术的整合科学与艺术从来就不是相互排斥的。
教育心理学家盖奇认为,艺术活动具有固有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很适合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学科学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它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使命;教学艺术追求的是教学的“美”,它以审美创造、情感发展为意趣。
教学的科学是教学活动进行的核心,是教学艺术得以实现的内容和凭借的手段;教学艺术则体现教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学科学准则的艺术性处理和创造性应用,是关于教学过程的审美观照和个性化塑造。
“真”和“美”都是人类追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并存。
从教学是一门科学的角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教学理论的要求,尽量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说教学活动是多变的、随心所欲的,但却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角度,要求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个性自由、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创造。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长,把科学道理艺术地渗透在教学语言、板图、板画、直观教具或声像手段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个性结构产生沟通,以获得智慧的发展、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愉悦。
即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
.教学本身就是集讲授、管理、创造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熔信息与知识的传输、反馈、加工、变换等于一炉的教师对课堂的策划、实施、提高与创新,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完全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忽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将会变得盲目、无序;忽视教学的艺术性,教学又会变得乏味、死板。
科学的教学规律、教学理论是好教师的基本,但规则或技能的讲授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还需要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彰显自己的风格。
因此,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整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教学艺术应达到的境界。
教学实践是艺术的行为,科学是其基础,建立在这种艺术行为上的个性化行为和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深化为教育科学思想,再次渗透到下一步的教学中,如此循环升华。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师而言,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内在与外显。
这就像土壤与花儿,科学是“土壤”,总是默默无闻地帮助“花儿”,为她的绽放盘牢基础,提供养分;艺术是“花儿”,在“土壤”的托护下,展现个性之美,等待再次回到“土壤”的怀抱,为“土壤”增添养料,以期更美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