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重商主义直接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 外资大量流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货币、贸易双顺差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在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外贸易必须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推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弊大于利。

因此,我国必须调整贸易政策,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或者保持适度的贸易逆差。

[关键词]重商主义; 对外外贸; 影响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 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各国大多采用该政策,把对外贸易顺差所带来的金银数量作为一个国家实力的代表,因而积极促进出口以获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增加国家的财富。

重商主义的政策取向,实际上就是经济的民族主义,或者说是民族主义的国家经济方针。

旨在实现国富民强,使国家经济走向振兴。

重商主义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子。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和大规模外资引进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贸易政策奉行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贸易战略,为了扩大出口创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

这些贸易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于GDP 增速一倍的速度增长。

因而形成当前巨额双顺差的情形,这种具有强烈“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如今愈发使我们关注。

一、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

重商主义的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

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重商主义被看作一种过时的、幼稚的、可笑的早期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就曾尖锐地抨击过它。

重商主义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

可以说重商主义是近代经济学的起点,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也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先导。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欧洲商业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加之西欧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各国,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导致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货币财富成为各个阶级共同追逐的对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

与此同时,欧洲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

为了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商业资本家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商业资本要实现货币资本的积累,要求国家保护,而封建统治者要进行宫廷挥霍与战争也需要得到商业资本支持,因而两者结成联盟,通过强有力的中央国家来推行新的体现商业资本利益的政策,利用行政措施,尽量地把货币吸收到国内来,重商主义就是这些措施在理论上的表现。

它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历史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和法国Montch- restien,他们认为货币即是财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原则,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Thomas·Mun,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反对本国金银的流出,只求有顺差即可,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则是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收益来自他国的损失,因此,要使国内生产者受益,政府必须为限制进口而设置一系列关税和贸易壁垒,同时对该国产品出口进行补贴。

自亚当·斯密以来,众多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驳,认为其提倡的贸易政策将社会利益的优先次序本末倒置,严重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如亚当·斯密曾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马克思也曾批判重商主义,把金银作为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当成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货币,指出这是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运动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发对现代生产方式探讨的结果。

二、重商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出口贸易规模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亿美元,30年间增加了125倍,比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快三倍,被国际社会称为“出口增长奇迹”。

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也不断扩大,从1999年的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2亿美元,28年间增加了约13倍,经常顺差额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1.7%上升到2007年的11.7%(数据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7)。

有着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前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巨额顺差的情形下,重商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下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恶化我国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它可以解释为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购买进口商品的数量。

有数据显示,我国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19%,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5%,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这主要是因为出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的主力军仍是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的加工贸易品几乎没有定价能力,国内出口厂商在出口政策推动下,为了获得比内销更大的利益,竞相出口甚至恶性竞争压低出口价格。

与此同时,加工贸易的市场容量正在萎缩,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抢占市场份额,有的出口产品已经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二)扭曲国内经济资源的配置对外贸易的实质是通过经济交往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使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廉价的环境成本上,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保持在全球较低水平,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三)加大外汇储备的成本和风险据统计,至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额达1.5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居全球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形成巨大的“机会成本”,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

我国为缓解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买入外币投资本币,其后果是我国面临着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007年全年CPI上涨4.8%,12月CPI上涨6.5%。

此外,我国购买了巨额的美国国债,这样大部分以国内实物资源换取的外汇,又流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经由美国政府以信贷形式发放给美国企业,帮助其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又成了外国投资者投资我国的资本,来到我国市场获得收益。

在这样一个资本循环过程中,我国仅得到极低的美元债券利息。

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02-2008年美国国债的平均利率,其中最高年份2005年的平均利率也只有3.5%,比相关专家预测的平均4.05%的利率更低。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的是以生产性直接投资方式获取的生产收益。

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对我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而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到5%。

近年来,美国面临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系统安全及双赤字压力、巨额国债、过度消费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美国政府为缓解经济压力,长期刻意执行“弱势美元”的政策,引发美元持续性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财富随之蒸发。

(四)加剧贸易摩擦持续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加剧了我国与美国、欧盟甚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持续13年成为世界上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对华反倾销案件数每年高达平均30.7起。

(五)损害消费者福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政府给予外资企业和出口企业诸多优惠条件,导致很多企业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换取出口优势,这无疑会损害国内的劳动者利益和环境,恶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福利,削弱了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对中国走出重商主义依赖的策略及建议对外贸易必须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推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弊大于利,我国必须调整贸易政策,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或者保持适度的贸易逆差。

1.逐步取消对出口企业及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恢复市场正常秩序中国长期以来对出口企业及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政策,扭曲了市场价格,使市场信息不能准确的反映资源价格和资源禀赋情况。

近年来,中国逐步调低和取消了对一些商品的出口退税,并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行了新的出口退税政策。

这说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应当放弃重商主义,采用“拿来主义”,不要老是那么慷慨的把我们的资源给别人用,应该进口大量的资源拿到国内搞建设,更多的利用外国资源。

2.提高基本工资水平,扩大内需投资过热、出口强劲增长,但是消费却增长缓慢。

这是中国近年来面临的一大实际问题。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另一方面在于劳动者工资水平低,国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消费的增长。

因此,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对我国内需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

只有内需提高了,才能把以前廉价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商品在国内消费掉,才能避免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源和劳动力的剥削。

因这一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当结合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可操之过急。

3.调整产业结构,重视进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人均资源短缺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水资源、耕地资源也短缺,而且利用效率低。

因此,要实现经济更好发展则必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口。

同时,产业政策要以比较优势为目标,对企业要有选择的扶持,不能因为创汇就什么产业都扶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