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新词语考察

现代汉语新词语考察

2004年3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4 第2期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No.2现代汉语新词语考察于 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发展特别是新词语的大量出现。

通过给原有旧词赋予新义以及积极吸收借鉴外来词与方言词等途径,现代汉语词汇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上也相应呈现出一些全新特点:附加构词法成为重要模式;语群现象大量出现;简缩化和移植原形词的倾向更加明显。

关键词:现代汉语;新词;构建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4)02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极其深刻的变革,人类语言也随之在不断地接受语境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地丰富和发展起来。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变化总会千方百计地通过新词新语反映出来。

任何有生命力的语言都在不断地接受语境信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及内在生成机制,不断地形成新词,因而语言的词汇量有着与时代同步发展、不断增多的趋势。

就拿汉语来说,殷商时期甲骨文字约有四五千字,汉代《说文解字》收字不到一万,隋代《切韵》收字一万二千多个,清代《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四千多年来汉字增加将近十倍,而词汇扩张的幅度还要大于这个数字[1]。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产生,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广度催生了大量的新词新语新义。

据有关统计数字,当代汉语新词每年以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这些新词最初大多在口语中流行,然后通过传媒广泛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逐步固定成为现代汉语词汇[2]。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越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越深刻,新词语的产生越是又快又多。

总观现代汉语新词新语,它的产生除了遵循汉语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外,总会呈现出具有鲜明的当时代、当时期特色的个性化、阶段性特征。

一、现代汉语新词呈现出新的构建特点现代汉语从构词方法上看,表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11附加构词法成为新词构建的重要模式长期以来,汉语构词主要采用派生模式和复合模式两种构建方法。

复合模式的词语由“词根+词根”构成,多以双音复合模式为主,如“江湖、高低、红旗、变成、心虚、动员”等;派生模式的词语由“词根+词缀”构成,如“老虎、桌子、木头、画家、绿化”等。

复合模式一直以来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最能产的构词格式,汉语的合成词绝大部分是由这一形式构成的[3]。

但通过对现代汉语新词的考察,笔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双音复合模式在构造新词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附加模式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构造新词方面显示出极强的优势。

人们在构建新词时,只要把语言中既有的构词材料———语素或词作为词缀,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然后根据表意的需要自由选择一些词或语素嵌入此模式中,就可构成收稿日期:2003205229作者简介:于红(1973-),女,南京师大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传播学系讲师。

—921—新词语。

比如,以已有词汇“迷”为后缀,便构成“歌迷、球迷、舞迷、影迷、电视迷、网迷”;以既有词汇“炒”为前缀,构成“炒期货、炒外汇、炒新闻”等词。

这种构词模式,运用和体现了语言的类推规律,在及时反映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和新观念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极强的构词能力。

新的附加模式同以往的附加格式也有所区别。

以往的构词词缀大多是语素,如“老、子、头、家、化”等,它们通常与单音节词根构成词语,如“老师、兔子、苦头、画家、同化”等,构词能力比较有限。

而新词缀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适用范围比较广,它们既可以继续与单音节词根构成新词,也可以与双音节甚至多音节的词根构成新词,而且在构词倾向上更多的是与复合词根构成多音节派生词。

如“多角度、多途径、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语言学界、科技界、学术界、文艺界,宗教界”;“高科技、高水平、高蛋白、高质量、高要求、高效率”等等,不一而足。

毫无疑问,构词的灵活性及其强大的派生性,将使附加模式在新词构造中成为重要的构词方式。

同时新词缀的广泛使用和大量派生词的出现,对现代汉语原有词汇的结构方式形成冲击也是在所难免的。

21附加模式的构词法使得新词呈现出语群现象附加模式在新词构造中的大量运用,使得现代汉语新词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语群现象。

所谓语群,就是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群词的聚合[4]。

从外部特征看,这一群词以系列形式存在,由某一共同语言单位与其他不同的语言单位分别组合,进而构成新的系列词或者短语。

其中共同的语言单位作为词缀,表示共同意义;而作为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语素或词,则表示该语群中具体单位的个性特征。

比如以“盲”作为共同后缀,按照“文盲”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构造“法盲”、“机盲”、“股盲”、“舞盲”等一群词,形成一个语群,用以表示那些对法律常识、计算机使用、炒股票以及跳舞等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的一群人,或表示特定人群对特定领域的认知状况。

我们同样可以“意识”为后缀扩展构成“主体意识”、“忧患意识”、“超前意识”、“风险意识”、“参与意识”、“精品意识”、“独立意识”等系列新词,用以表示人们对特定事项的自觉状态及因应状况。

按照汉语原有词汇中“责任感”的结构方式,我们不难创造出“亲切感、认同感、紧张感、危险感、失落感”等词,用来表示自己似乎与众不同的感觉和心情。

同时,以“虚拟”为前缀,我们可以组合构建“虚拟社区、虚拟空间、虚拟银行、虚拟现实、虚拟世界、虚拟企业、虚拟主持人”,以“网”作为前缀构成“网吧、网恋、网民、网迷、网虫、网友、网龄”等等词语,这些新构成的词便形成了一个个特定的语群。

可见语群现象主要是由于附加构词法的大量运用而产生的。

采用附加模式构成的派生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词缀,大多可以成为语群。

同一语群中的语词构成方式一般都相同,组合自由度也较大,整个语群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汉语构词灵活、派生力强的特征。

31词语内部形式的舍繁就简形成新词简缩化的倾向对词语进行简化、缩略不仅可以使语言经济、简练,同时也使人们的言语交际更加便利,所以缩略法在现代汉语新词构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新词呈现出一种简缩化倾向。

比如,“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普”(科学普及),“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陪工”(陪配偶出国工作),“特首”(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等等。

特别是近期无论是大众传媒、政府公文,还是人际传播当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新词———“非典”。

“非典”是对“非典型肺炎”的缩略。

在原型词语中,可怕的不是“肺炎”,而是“非典型”,人们的紧张、不安乃至恐慌,皆来自“非典型”这一限制成分,人们把表示特征的词抽出来,便形成了“非典”。

于是“抗击非典”也顺理成章地简缩为“抗非”。

简缩词的构词方式比较特殊,它是利用有限的再造模式不断地构造出新的缩略词,实现词的再造。

新词简缩化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缩合式和统括式。

所谓缩合式,就是把原有词语或词组通过切除其中的某一部分,再将剩余部分凝合起来构成一个新词。

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家电”(家用电器)、“国企”(国有企业)、“外企”(外资企业)、“环保”(环境保护)等。

这类简缩词直观性强,透明度高,表意清晰,应用面较广。

所谓统括式,就是将原有词语或词组中的共同成分抽取出来,用数字加以标注。

如“两会”(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两个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

这种方式虽然概括性强,但表意不十分清晰,多受到地域、行业、时间等语境条件的制约,因而往往具有更突出的临时性。

由于缩略词构词简洁、方便,且内涵丰富、容量大,符合语言的经—31—济原则,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各个层次人们的青睐。

41移植原形词成为外来词的重要倾向借用外来词也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

汉人对于外来词的接受,一开始走的是单纯音译的道路,用汉语音节对译其音。

但是在长期的使用当中,由于单纯音译不符合汉人“见字知义”、“听音知义”的语言认知心理,于是在对译过程中人们尽量选用那些与原词意义有点瓜葛的富有启发性的汉字表示。

例如关于“玻璃”一词,曾经出现过“波梨、颇黎、颇致迦”等,但最终以“玻璃”取胜,就是因为玻璃晶莹透亮与玉相似,玻璃二字都从玉,易于使人见字晓义[5]。

在借用外来词的过程中,汉人经历了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的过程。

但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汉语引入外来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保持原来语言的词义、词形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原形移植词越来越多。

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比如我们从前就用过“X光”、“维生素A”等词语,但只是限于条件,多出现在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中。

而现在依照这种模式引入的大批新外来词语中,除了专业术语外,绝大多数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词语也相继出现,如“BP机”、“T恤”、“M TV”、“MP3”、“Flash动画”等等。

这种直接使用外文字母词或外文字母附加汉字注释的原形移植词,在外形上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和使用的价值。

随着中西同文的现象在科技文章中不断地出现,专业领域中外文词的存在已经不可避免。

它除了形式简洁、表意准确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便于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及时广泛吸收与借鉴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因而科技术语也不可能是封闭的,其中一部分必将最终进入大众生活和交际领域,原形移植的构词方式必将会在汉语的构词方式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汉语新词产生的两个主要途径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已有旧词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一是从外部吸收新的词语。

11及时给旧词赋予新义在现代汉语新词中,有些词语是原先已经消亡了的旧词重新获得生命,有些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词语产生了新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它们起初是临时的,后来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赋予旧词语新的语义或新的语感,以词的新义被逐步确定下来。

这种新词产生的渠道并没有增加现代汉语的词汇总量,但在词汇的质上却有了极大的发展。

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旧词的新用: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一些已消亡了的旧词又被重新起用。

当然旧词语的重新起用,并不是完全照搬旧义,而是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与要求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这样一些已经很少使用的旧词语因为被赋予新的含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展现出新的活力,派上了新的用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