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及如何应对

浅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及如何应对

浅谈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及如何应对(国华管塔HSJ) 2014年初,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表现出的新情况: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了2013年下半年的放缓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调整特征。

受市场环境趋紧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主要困扰因素包括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制造业潜在增长率下降。

中国制造业出现危机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专家在讲,经济学家在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各种困境。

1、扭曲的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楼市皆低迷,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档楼盘、豪车、高档奢侈品、高档古董艺术品却一片火爆,虚假的繁荣与实际的疲软并行其道。

2、中国制造业被进一步边缘化,产品研发和创新改造不足。

中国虽然以制造业大国自居,却正在不断丧失优势,其国际话语权更趋式微,无法掌握国际市场规则中最关键的定价权,制造业的利润进一步降低。

3、税费过重、资金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

各地屡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人力成本快速上升,仅有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4、经营环境恶化,产能过剩。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下滑,外贸需求大减,导致国内的产能过剩,制造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具体危机如下:
1.原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2.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相对短缺;
3.国家政策从以发展为根本过渡到以和谐为根本;
4.员工队伍缺失职业化素质和市场化意识;
5.资源利用率低、消耗大;
6.技术水平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7.管理相对落后
目前,在中国制造业结构急需调整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开始探索打破危局、寻求发展的道路。

品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想在鞋上画一个勾很容易,但是这却并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原因是什么?产品可以模仿,但品牌却不能,品牌是在用户心里一点点塑造起来的。

品牌一直是中国制造业最缺少的要素,中国制造业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必须摆脱仿造者的形象,这要从建立自己的品牌做起。

没有工厂的制造企业——“苹果”。

它生产iphone,却没有工厂。

它是科技创新型产业,又提供很多售后服务,如Applestore(苹果体验店)等。

它并非传统的制造业,也不是高端服务业。

一部价值499美元的iPad仅仅包括33美元的制造成本,并且在中国进行代工组装(只需花8美元请富士康代工)。

创新是制造业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西方国家正是因为创新,走了新路子,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才会占领国际市场。

制造业要想夺回市场,必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创新,研发出市场需要、客户喜欢的产品。

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得很少,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而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

而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现有产品的不断升级,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来自于通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最大的难题是留不住人。

某些传统制造业就是制造业中的“农业”,正是因为利润太低导致人才待遇较低,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制造业企业要想取得大发展,必须在品牌、创新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获得高利润,给制造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人才也能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引入精益生产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制造业一改以往大工厂浓烟滚滚、机器轰鸣的粗放型工厂模式,代之以低耗能、高效率、灵活、精益为特征,成为企业降低成本、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精益生产管理,要从人力资源,材料能源,机械设备,制造工艺,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行。

在全球经济动荡、需求放缓、资源稀缺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大背景下,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是中国制造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