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第三章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第三节城镇职能结构第二部分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区概况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分析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土地使用规划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一、区位分析泗阳,地处古泗水之阳。
位于江苏省北部,在东经118°20´~118°45′,北纬33°23´~33°58´之间。
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滨洪泽湖、北邻沭阳县,西南和西部与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接壤。
县境东西距50公里,南北距70公里,全县面积1418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38%;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62%。
泗阳地处黄淮平原,南临洪泽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六塘河、淮沭河等流域性河道流经县域,河流水系相对完善,为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主要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
县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县境平原广阔,无山脉丘陵,古黄河堤内滩地为河床高漫滩,自西北向东南,横亘于平原之上,成为县境自然河流分水岭。
总的地势以黄河故道为脊背形分别向北、向南倾斜,县境大部分地面高程在12~17米之间。
穿城、三庄附近及成子湖东侧有低矮的垄岗。
泗阳位于徐州都市圈边缘地区,周边的核心城市主要有宿迁市、淮安市和徐州市。
宿迁,在徐州都市圈中分量较小,徐州都市圈的建立一方面加强了宿迁在区域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宿迁的发展面临着来自都市圈内部城市所引发的更大挑战;东陇海线的建设,大大提升了连云港和徐州的地位,使淮安陷入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中。
因此,泗阳所在区域,其核心城市发展有限,同时,由于行政分割、空间距离等因素,核心城市对其市场和经济影响力相对较弱,属于被边缘化的地区二、规划说明泗阳县的现状表明泗阳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
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
因此,泗阳县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泗阳县城(众兴镇)为核心、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镇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三、规划指导思想1、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2、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市辐射力;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4、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5、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四、规划依据1、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98号)3、《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5、《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6、《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7、《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8、《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四、规划期限和范围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6年远期:2016年~2030年规划范围:泗阳县域、泗阳县城(众兴镇)、城市规划区、。
1、泗阳县域下辖:爱园镇、里仁乡、庄圩乡、穿城镇、张家圩镇、王集镇、三庄乡、南刘集乡、八集乡、众兴镇、临河镇、李口镇、卢集镇、新袁镇、高渡镇、裴圩镇此十六个乡镇,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2、规划区: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
泗阳县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县城范围一致。
3、泗阳县城:指众兴镇。
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总量。
1.进行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资源核算与管理;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3.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教兴县之路。
2、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对策。
1.实施促进投资增长的财政、金融及投资的政策措施;2.采取促进国有、民间、外部三类投资主体投资持续增长的对策措施。
3、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消费对策。
1.加快富民进程,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2.开拓消费信用,发展新的消费方式;3.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4.增强居民消费信心;5.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居民消费道德风险。
4、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
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改善企业内部高新技术研发的运作机制;3.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
5、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策。
1.加快构建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体系;2.加快信息化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3.明晰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4.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6、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1.调整产业结构,兴建基础设施,提高泗阳吸纳外来人口能力;2.组织县城的有序扩张,形成以中心城镇为主,工业园区为辅的组团式结构;3.发展新型乡镇工业,以产业积聚为依托,重点突出、智谋超前、合理布局小城镇;4.发展特色农业、特种养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综合经济。
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8:54:38,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32%;500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
2、工业发展。
建成以绿色能源为引导、以“3+4”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家。
3、服务业发展。
建成商贸、物流、旅游、金融、商务、科技等服务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0%。
4、城亾市化与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滨水森林城亾市,启动规划滨湖片区。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心城亾市、中心镇、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梯度化城镇体系,城亾市化水平达到50%。
5、科技创新。
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1%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
6、对外开放。
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3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35%。
7、人口资源环境。
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有面积106万亩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调控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超过90;城亾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8、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人口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到2015年,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幼儿入园率达到98%,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4%;进一步加快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和小区、城亾市绿地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
9、人民生活。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五年倍增。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三、县域人口控制目标县域现状总人口96.83万人,近期规划人口108万人远期规划人口121.5万人。
泗阳县域总人口指标分配表(单位:万人)地区2010年2015年2030年县域96.83 108 121.5县城(众兴镇)32.79 37 39.0爱园镇 5.18 5.8 6.8王集镇7.24 7.8 8.7穿城镇 3.76 4.5 5.6爱萍镇7.28 8.3 8.8张家圩镇 3.72 4.2 4.9临河镇 5.36 4.35 3.8通榆镇 6.2 6.8 7.6李口镇 5.11 5.4 6.7高渡镇 3.44 3.6 4.7新袁镇 4.57 4.8 5.9裴圩镇 6.02 6.8 7.5三庄镇 3.91 4.45 5.8卢集镇 4.05 4.3 5.7第二节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一、城镇体系发展总体目标形成以众兴镇为核心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二、发展战略县域城镇发展采取“中心极化,择优发展”的总体战略。
坚持效率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非均衡发展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龙头,以基础设施为先导,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扶持培育重点城镇,推动各项制度的创新,加强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的总体水平。
三、城市化途径一是提高县城镇的建设水平,增强县城经济的辐射能力。
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总量。
1.进行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资源核算与管理;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3.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教兴县之路。
(二)、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对策。
1.实施促进投资增长的财政、金融及投资的政策措施;2.采取促进国有、民间、外部三类投资主体投资持续增长的对策措施。
(三)、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消费对策。
1.加快富民进程,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2.开拓消费信用,发展新的消费方式;3.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4.增强居民消费信心;5.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居民消费道德风险。
(四)、提高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
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改善企业内部高新技术研发的运作机制;3.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
(五)、提高泗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