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旗袍的发展史

旗袍的发展史

袖子的短 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 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 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 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 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 段。
•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 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 尺度有所反复。
•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 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 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 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 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 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 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 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 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 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 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 大量盘滚装饰。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
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
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
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 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 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 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 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 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 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 产物。
旗袍的发展史
•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 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 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 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 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 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 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 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 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 80、90年代——辉煌难再

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
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
人意料的是,木棉道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
在穿……
20世纪三十年代
• 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 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 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 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 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 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 了其生存空间……
• 50年代——也有过灿 烂的一瞬。
•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 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 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 采用西式。
• 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 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 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 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 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 代,如果说服装也有 流行的话,那流行的 主导已转向平民。到 1956年,据说前苏联 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 访问时提出,中国人 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 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于是,政府号召“人 人穿花衣裳。
•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 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 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