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分析综合
• [解析] 本题是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的考查。解答 此类题应抓住每段的关键句子,将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文章的结构 思路。如本文中关键句子有“人生乐趣一半……感受”“能处处领略 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烦闷”“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容易见出 趣味”,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就可以轻松作答了。
•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 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 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题型三:筛选整合和归纳概括信息要点
•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 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 合成。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对繁杂的内容进行 梳理,对抽象的内容进行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进行解说。“概括中心 意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写 作意图的概述。 • 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中心意思”,都与对信息的 筛选与整合密切相关,因此,“筛选并整合信息”在本考点中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
• 参考答案: •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 果)——怎么办(挖)
题型二:分析局部语段的思路(指导课)
• 范例演示:见2012年江苏卷《笑的价值》(练习课完成,课堂分析)
• [特别关注]: • 把握结构思路的三个意识 • (1)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 (2)养成切层分层意识。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 的结构关系需注意: • ①同一关系取其一; • ②相属关系取其“属”; • ③相并关系取其“和”; • ④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3)具有要点意识。答案要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序号列清思路要点。 • 当然,这三个意识也十分适用于下面的两种题型。
• [解题方略] •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3步走” • 第一步,研读标题、开头、结尾,然后抓各段中心句、过渡句及一些标志 性词语,读懂各段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这就要明确获取信息的主要 途径: •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本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 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本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 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并圈定答题区域——确定区域遵循“就近” 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扩大 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出现的地方。 • 第三步,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 关键词句,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
• 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 • 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 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 • 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罗丹的雕刻》 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 解析:第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雕 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而后就是对其进行论证, 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 的任务”并对其进行“果”的推论;最后一句则是与上文没有多 大关系,似是提出另一种现象,即是一种补充说明了。
• 【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 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 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 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题型四: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 [解题方略] • 分析段内层次的“3途径” • 1.分辨段落类型 • 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 四类。一般论述类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强调分辨段落类型, 是因为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 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 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 2.归纳意群 •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 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层次。 • 3.寻找标志 •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或标点。如表先 后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连词,或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表并 列的分号等等。
题型二:概括(分析)整篇文章的思路(指 导课)
• 范例演示:见2010江苏卷 《谈静》 第16题(练习课完成,课堂分 析) • 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 的思路。(6分)
• [参考答案] (1)首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 感受;(2)接着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 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 “趣”。
复习巩固
• 1.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 2.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 3.范增数目项王 以目示意或是使动用法 使眼色 小人离间之言 • 4.而听细说 • 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 6.道芷阳间行 抄小路走 • 7.称蜀之士曰黎生 赞扬 只是 • 8.特以文不近俗
变式训练: 见2014年江苏卷《乾坤草亭》
•
“分析综合”体现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中 的主要热点题型为“概括或分析结构思路”“筛选概括 信息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不 过对于论述类文本而言,综合江苏《考试说明》及各地 调研试题,“论点、论据和论证”也常在命题中涉及。
题型二 概括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 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 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 辑关系。“概括或分析”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 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 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与 结尾、过渡与照应等问题。 • 论述类文章的结构层次,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划分,一般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 论”的结构;从文章的角度划分,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 式和层进式等。
• 16: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第三段开头第一句话是观点句, 接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所以本段的段落层次关系就是总分 式。本段共八句话,标志也比较明显,如“首先”“可见”“因为”“正 因为”“之所以”等,根据每句话的内容及行文标志,本部分可以切分三 个层次:一、二句话提出中心问题并分析不要为“表面的积累”遮蔽,可 以归为一个层次:提出嘲笑的前提,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 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第三至第五句,举孩子和妇女的例子来论证这一 问题,因为妇女和儿童对人具有更强的观察力,可以归为第二个层次。剩 下的为第三个层次,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 有强大的作用。 • [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 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 的力量。
• • • • • •
• •
范例演示: 见2012年江苏卷《笑的价值》15题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按以下步 骤进行: 第一步,先弄清全文内容,读懂各段内容。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摘句法”找到主体段落的中心句。第 一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 都发不出来的。”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 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 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第三步,在中心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就是答案。 【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 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 筛选概括信息的注意事项: • (1)注意句群的中心句; • (2)抓住句群的总领句和总结句,明确总领句、总结 句与中心句的关系; • (3)借助单、复句知识来领会关键词语及关键句子的 内容; • (4)捕捉关键的指代性词语,理解所指代的内容; • (5)借助关联词来探求文段内容的重心。
• 变式训练: 见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结合自主研修成果,练习课完 成) •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 要概括。(6分) • 【解析】“根本性的变革”主要在第2至第4段中,其中有作者的 观点、概括、评价、总结语,如第2段中的“他把……打破,不 从……,他以……”,把握住重心,则是“他以……”,这便是关键 句了,也是此段的观点,然后再进行一下概括——这句话是从什 么方面来说的?原是“雕刻理念”。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地解答。
变式训练:
见2011年江苏卷《捧与挖》(结合自主研修 成果,练习课完成)
•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 生1:首先论证中国人们遇事或是捧或是挖;接着写捧并非是好 东西,使其结果适得其反;最后论证中国人捧的根因在于人的惰 性。 • 生2:首先,提出中国人对待使自己不安的人物的两种方法,捧 和挖;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述了“捧”的危害,摆出自求多福之 道在于挖的中心论点。 • 生3:首先提出问题,中国人对于使自己不安的人,不是捧,就 是挖;其次分析问题,举出中国人“捧”与“挖”的具体事例; 最后总结中国人自讨苦吃的根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在于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