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课件:6病机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复发的诱因
发
重点回顾
❖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的病理观
第三节 病机
病机的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意义: 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
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
病机学说
❖ 病机学说的概念 含义: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 的基本规律的学说。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肝病之胁痛、黄疸 ②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复发邪未Βιβλιοθήκη 除正虚 未复复发诱发因素
疾病少愈及复发 休止与复发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食复 重感致复
药复 劳复
扶正宜平补 勿助邪 祛协宜缓攻 勿伤正
情志致复
病后用药不当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
复
中医学的病理观
第二节 发病
➢ 疾病: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 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 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 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 型、机制、规律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 论。
发病原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 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 争过程。
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
▪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 特点:1.正气虚,邪气亦不盛,脏腑功能低下。 2.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 退和不足的证候。
如: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畏寒肢冷。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精气夺则虚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2) 以从把脏这腑些组症织状同与肝经胆络联的系相起互来联,火系热和之制邪约关 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
可以上炎、乃由肝胆之火上灼头目所致。
❖注重整体辩证的病理观
1)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综合病理表现, 不存在单纯的局部病变,也不存在没有局部 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2)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全身性疾病也 常是通过局部而反映出来。
病邪 作用于 人体 机体的正气抗击
1)破坏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 正邪相争 2)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3)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从而影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 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 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基本病机
❖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 正虚感邪则发病 ❖ 正虚生邪而发病 ❖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类型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机体内 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侵害作用 ❖ 导致机能失常 ❖ 造成形质损伤 ❖ 改变个体体质特点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 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 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 形成: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 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 主要理论观点: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
弱及 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注重肝整火体上炎联可系出现的头病痛、理目观赤肿痛等症状
1)把局部病理变化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 起来;通过脏腑、经络表里相关的理论,即可
驱邪 修复 调节 康复
正胜 邪退
邪正 相持
邪胜 正衰
邪气退却 精气血津液 和脏腑经络 的病理性损害 逐渐得到康复
邪气稽留 病势迁延
正不敌邪 脏腑经络及 精血津液的 功能衰惫 阴阳离决
好转 痊愈
邪退 正虚
正虚 邪恋
恶化 死亡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泛指人 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等),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 能力的物质基础。
正气的防御作用:
❖ 抵御外邪入侵
❖ 驱邪外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修复调节能邪力之所凑,其气必虚
• 特点:1.邪气盛,正气亦不虚,邪正斗争剧烈,病 理产物蓄积。
2.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如:高热,疼痛拒按,痰饮,食积,二便不通。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外环境:气候、地域、生活 工作、社会环境
内环境:体质因素、精 神状态
发病倾向 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发病类型
发病类型
1.感而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复发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失常 内生“五邪”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
能力与《致病素邪问气·通之评间相虚互实斗论争》中:所“发邪生的气盛盛衰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则实,精气夺则虚”。
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邪气
正气
侵害 损伤
相 搏 抗邪
感而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 ②疫疠致病
③情志遽变 ④毒物中毒、 外伤
徐发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 ②思虑过度 ③年老体弱感邪较轻
伏而后发
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 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 ②伏暑、伏气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