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然而,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是否混淆了理想和理想主义,现实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呢?对方辩友是否一厢情愿的将理想主义崇高化,将现实主义低俗化呢?对方辩友的激扬文字,建立在混淆概念和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未免令人遗憾。
还是请听我方的观点吧。
现实主义以立足现实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倾向。
理想主义以精神层面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主观感受的思想倾向。
可贵的含义是值得珍视,值得倡导。
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我方不否认理想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今天辩题所要讨论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平等的思想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哪个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因此,我方的标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哪个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发展。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从大学生现状的角度。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
他们有着远大的追求,怀揣着理想,心比天高。
却不知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去努力,将自己的精神追求流于空谈。
大学生们缺的不是精神追求,而是对于自己的追求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
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那么他就不会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对现实主义的珍视与倡导势在必行。
第二,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角度。
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现实主义的依托,一个人立足于现实、从客观事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坚实的基础。
同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更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回报社会。
珍视和倡导现实主义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必然要求。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讲。
一个社会,理想主义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更需要立足现实,从客观事物出发,脚踏实地的去做。
同时,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且不说个人的精神追求有好有坏。
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社会分工体系就会紊乱。
可能有很多人梦想成为音乐家或者明星,可是这个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明星和音乐家吗?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双重使命,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实现人生价值,并以此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此,我方坚定的认为,当代大学生现实主义比理想主义更可贵。
今天我们众多大学生汇聚在科技楼报告厅来探讨大学生的应该以何种思想观念为主的问题,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以理想主义为主。
首先,我们应该认清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下面请先允许我解释一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我们都知道现实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现实主义则是一种随着现实的改变而对自己的目标做出适时调整的人生态度,而理想主义则是一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受外界因素所束缚的人生态度。
在展开分析之前我方认为有必要明确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而比较两者优劣则要看何者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
接下来我方将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出发分析这一辩题,进而论证我方观点: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到底需要哪些品质呢?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将会从这里实现学校到社会的过度,不同于学校,社会是很残酷的,当我们在社会上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难免会受到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所以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而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很明显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我们都知道大学教育不同于以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学教育更需要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坚持理想主义,不盲目的跟从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大学是培养大师的地方”。
伽利略作为一名大师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挑战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从而颠覆了人们坚持了几百年的观点。
对于国家而言,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优惠政策,而作为一个接受国家多年栽培的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懂得回馈,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国家需要大学生做什么?讨论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正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们的国家更需要一批批敢于挣脱固有现实束缚的赋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学生来建设,我们亲爱的总理温家宝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
”现在社会需要发展,需要有人为它注入灵气。
国家把希望寄予我们大学生这个群体,我们就不能自私地为了生活而活,应当时时为这个国家反思,为了我们的这种责任,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应尽的义务,难道我们不该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吗?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大学生应该以理想主义为主。
先看看定义: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
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
这个词并不时尚。
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没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很少。
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
现在的社会主流思想是把理想主义者当成一个笑话去对待,空想、不切实际之类的词都可以跟理想主义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不对的。
原本人类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
精神的追求通过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而物质的追求通过物质的产品来满足。
但是现代社会,往往没有给人们树立起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往往变相的、曲线的通过物质追求来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
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人们也就失去了信仰,迷失了自己。
这反映着社会信仰的不健康。
现在社会必须把过去被摧毁的理想主义重新竖立起来,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需要关注的部分:1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
2但是现代社会,往往没有给人们树立起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往往变相的、曲线的通过物质追求来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
3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
再来看现实主义的定义:现实主义是为了反对自由主义而产生的,他们否定国家之间会互相合作。
早期的现实主义者如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利益的理性参与者。
任何国家间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
现实主义者以二战来证明他们的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典的作家如修昔底德、马基维利、和托马斯·霍布斯都时常被现代现实主义者视为是现实主义的奠基者。
不过,尽管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支持现实主义的学说,但他们都不曾自称为现实主义者过。
爱德华·卡尔的Twenty Years Crisis 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代表人物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秘书基辛格。
发现什么没?事实上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现实\理想,精神\物质,是不一样的。
不要被对方带入人要务实还是要有理想的误区,那是跑题的。
所以本次辩论的核心是要紧紧抓住理想主义的定义,理想主义的核心要义是用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所以理想主义不是理想,理想主义跟现实生活是不冲突的,反而是紧密相连的。
“立足”立足这个词的解释能够更好的帮你们摆脱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和窘境。
何为“立足”立足就是说以“理想主义”为基础,就是先。
并不否定现实主义的重要,但是要现有合理的价值观去指向。
有一句话,叫作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未来。
今天对方辩友苦口婆心,无非是让我方认清现实,着眼现实,不要想着那些不可能成为你的的目标和梦想。
其实啊,对于认清现实这一点,我方完全认同。
人嘛,生于现实,长于现实,最后还要死于现实。
我们总要为了自己的衣食无忧,而迎合这个社会一切的现实,这都没有错。
可是对方辩友,我们有大半辈子的时间去现实,却真的要压抑年轻的理想和年少的憧憬吗?我们真的要用一种老气横秋的世故,去指责一种年少轻狂的激情吗?难道我们今天大学所要的培养的,就是简简单单地可以让自己有房子住,有衣服穿,还有口饭吃的人吗?对方辩友未免把大学看得太轻了吧。
其实我们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个读大学的年轻人,他固然要能够认清现实,现实主义可以让他安安稳稳的生活,过上好日子。
可是我们今天是在讨论哪一个对于他而言,可以让他的生活更安逸嘛?我们是在判断,哪一个可以让他的生活更稳定吗?我们是在比较现实和理想,哪一个能让他不受挫折吗?显然不是嘛。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什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对于大学而言,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年轻人而言,什么才是大学应该给他们的,什么才是对于他们这个年纪而言,最重要的。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年轻人,他怀揣着理想的时候,我们要去告诉他,孩子,认清现实吧,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巨人的,你不能这么做;还是去鼓励他,孩子,我们一步一步来,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巨人的。
我们是要根据业有的微薄的证据,去证明一个人的普通,还是哪怕仅仅是鼓励,让他去拼搏呢?我们承认,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他很可能因为执着地追寻理想,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就像李白那样,他很可能到了30岁、40岁一事无成,而他的同学或许有房有车有老婆;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世故的人到了80岁,回头看自己青春他埋怨自己,放弃了年轻时候闯理想的最大资本,他到80岁的时候才发现,他的人生轨迹只不过是一抹单调的白。
可是失败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等到他80岁的时候回首,他发现他年轻的时候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他有过璀璨的奋斗史,他有过成或败的喜悦或悲伤,或许他会道一句:曾经轻狂,可是他的人生,没有后悔。
各位,我们今天不是说现实一点不好,我们今天也不是在吹捧理想主义,如果不是今天,我们必须把两者分出一个高下,我方也真的很希望今天的大学,可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并重,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当苦海无边的时候,回头是岸。
可是我们断然不能接受,因为苦海可能无边,我们就干脆不踏上这片海。
有一个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人都喜欢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去教育去开导后人。
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有一些事情是你一辈子都争取不到的,安安心心过日子才是最真实的。
于是人生是假,平淡是真,于是各种现实一一呈来。
其实通往理想的道路总是艰辛的,我们可能会遭受别人不解的质问,可能会遭受别人鄙夷的眼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其他人无法理解的辛劳和挫折,也可能会一败涂地。
可是各位,这些都不可怕,即便是一败涂地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
等到我们有一天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各种稳定的亲疏关系所束缚的时候,长在我们背上的翅膀也就消失了。
我们有大半辈子的时间去现实,可是追寻理想的年轻,这种理想主义的年轻却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不把握这转眼就会失去的青春,去理想呢?更何况谁又能定论,这年轻的梦想,就是一种好高骛远呢?当代社会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每一个身上的压力都变得越来越重,于是不可避免地,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