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构成要素.

教案2014 ~~ 2015 学年第 1 学期教学系部旅游管理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实务授课班级 13 级人力资源管理授课教师唐洁教材名称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2014年 10月 6 日第 2 次课教学整体设计课题公共关系构成要素:社会组织与公众授课时间第7 周星期一(10 月13 日)第3-4 节课时 2授课类型理论课(√) 实验课() 实训课() 习题课() 讨论课() 现场教学()其它:教学资源挂图() 模型( ) 实物( ) 多媒体(√) 音像( ) 报纸() 其它: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 启发式( ) 案例教学法( ) 现场教学法( ) 角色扮演法( ) 项目教学法( ) 情境教学法() 其它: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能力、知识目标)1.理解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及分类;2.掌握公共关系客体特征及分类。

3.掌握分析基本目标公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特征及分类教学难点:基本目标公众的分析教学设计:●授课思路简述:(围绕所选用教学方法分条编写授课步骤,要涵盖课前准备、课程导入、师生活动安排、任务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效果检测等主要环节。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相关文字资料,做好教学课件及教案等材料。

课程导入:案例导入,引出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师生活动安排:任务训练:从案例入手,让同学们分析案例,并得出结果。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课堂提问,就一些例子给同学们介绍分析。

教学效果检测:总结本次课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1.课堂互动2.思考问题●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1.整理本堂课的笔记。

2.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查看中国公关网的最新信息。

教学后记: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步骤一、导入课程(5min)1.引入案例,导出公共关系的魅力所在,进入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二要素的学习。

2.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导入课程,并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传授。

步骤二、本节课学习任务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掌握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特征与分类,同时掌握基本目标公众的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步骤三、导言(5min)引导案例:公共关系的魅力通过本案例分析公共关系中的公众与组织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进而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四、讲授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一节和第二节)(60min)首先,让学生知道公共关系的主体的相关知识点。

其次,掌握公共关系的客体的知识。

最后,掌握分析基本目标公众。

【讲授正文】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的含义: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按系统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与公众发生密切关系的社会机构。

1.共同的目标是维系组织的基础2.维系方式是构建社会组织的要求3.与公众的关系是产生组织的条件4.多数人的集合是组织的特征二、社会组织的特征1.整体性:组织是由不同的个人按一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即结构所组成的整体系统。

组织要实现其社会目标,需要许多部门分别从事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工作,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这就是分工与协作。

而为了保证分工合作的顺利实施,又须赋予不同分工的人或部门以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并形成一套规章制度。

严格的分工合作方式和明确的责权制度形成组织特定的严密结构,使组织成为有序的系统。

不同的组织之间因为其人员及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系统整体功能。

真正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具有放大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通俗表述为“1+1>2”的作用。

其大于部分来自良好的因素间的配合。

这意味着组织整体是由部分构成,其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体。

组织的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公共关系提出了至少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关系协调的必要性,即内部员工公关的提出。

第二是公共关系以传播组织的整体形象为总体目标。

由于现代组织的一系列整体性,它在公众面前以整体的形象出现。

组织的个别成员或各个部门的表现,在公众眼里,都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同时象征着整体的意义。

2.目标性: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合适的物质产品;学校的目标是教书育人;政府机构则是履行社会的行政事宜等。

各组织围绕其最终目标,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行。

组织的目标性决定了:第一,公共关系活动的主题必须与组织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公关塑造的组织形象必须为公众所认同。

当某些非营利性组织试图传播其明确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信息时,这种明显有悖于组织最终目标的形象将不为公众所认可,组织与公众的关系可能会更趋紧张。

目标不被认同的公关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组织的目标性提出的要求。

第二,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具体公关策略,这就是所谓的分类公关。

分类公关是实施有效公共关系的前提条件。

它意味着不同的组织之间、不同的组织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的组织成员之间都可能需要不同的公关内容、方式或技巧。

一味模仿其他组织的公关实例是公关的大忌。

3.群体性:4.动态性: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开放应变的能力。

它向内外环境开放,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与环境进行着控制和适应的交互作用。

就像信息论专家维纳所说的,我们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因此我们也必须改变自身,以便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组织与环境实际上是交互作用,即相互影响的,而非单向的适应。

5.多样性: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及达到的目标不同,组织的类型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相异的分类。

比如按照组织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有: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等类型,它们在社会中各自实施不同性质的活动,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若按组织的形成方式分类,可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1.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1)经济组织(2)政治组织(3)公益组织(4)群众组织(5)宗教组织2.按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分类(1)公益性组织(2)非公益性组织(3)营业性组织(4)服务性组织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一、公众的含义:即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对象的总称。

1.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即现代企业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2.公众是相对特定企业而存在的。

3.公众是因为相同的利益、问题而联结起来并与特定企业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4.公众是客观存在的。

二、公众的特征1.整体性2.同质性3.多样性4.变化性5.相关性三、公众的分类1.从归属关系来划分:内部公众(是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如员工、股东等。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内部公众具有相对稳定性。

)和外部公众(非本组织成员就属外部公众。

外部公众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即内部之外的、一切与组织利益相联系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属于外部公众的范畴。

如顾客、政府部门、新闻媒介、社区、竞争对手等。

外部公众对于特定社会组织来说,具有不稳定性。

)2.从重要程度来划分:首要公众(指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乃至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公众。

组织对这类关系对象,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次要公众(指那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公众)和边缘公众。

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而两者之间也可能存在着转化关系。

因此,组织要在保证首要公众的同时,兼顾次要公众。

、边缘公众是指企业面对的各类公众中对企业影响力最小、最间接的公众。

次要公众是相对于首要公众而言的,而边缘公众则是相对于次要公众而言的。

如社区居民中尚未成年的孩子,对于社区内的企业来说,就属于边缘公众。

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来说,争取边缘公众是一种“争取大多数”的艰巨工作。

3.从态度态度来划分:顺意公众(对组织整体形象持肯定性、赞成性的意向或态度的公众)、逆意公众(对组织的形象持整体否定性、反对性的意向或态度的公众)和独立公众(对组织不甚了解、不作评价或意向、态度不明朗的公众)。

从其他角度区分的公众类别都可以再具体分为顺意、逆意和独立这三类公众。

作这种区分会直接影响公关传播计划的制定。

4.从稳定程度来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5.从形成和发展过程来划分:非公众(尚未与组织相互关联的公众)、潜在公众(由于某种潜伏的或隐蔽的问题而与组织相关的公众)、知晓公众(已经明确意识到与组织相关性的公众)和行动公众(知晓并且采取具体相关行为的公众)。

从非公众到行动公众,他们与组织的相关程度是由浅入深。

比如,某商店出售一批食品,事后发现这批食品已经变质。

购买了这批食品的顾客,由于还没有食用,也没有发现问题,因而暂时没有反应,这时,他们就是危机的潜在公众;当顾客吃了这批食品,发现了变质问题,顾客就成了该商店的知晓公众,他们可能向该商店提出质询;假如顾客发现商店出售变质食品后,纷纷上门索赔,同时向有关部门投诉等,这部分顾客,就构成了行动公众了.四、基本目标公众的分析1.员工关系对象2.顾客关系对象3.媒介关系对象4.政府关系对象5.社区关系对象6.名流关系对象7.国际公众对象8.其他公众对象步骤五、思考与训练思考:课后习题。

步骤六、教师总结(5min)说明:一、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2.社会组织的特征3.社会组织的分类二、公众:1.公众的特征2.公众的分类3.基本目标公众的分析步骤七、课后习题提问(10min)⏹ 1.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哪些特征?⏹ 2.以学校为公共关系主体,说明学校的公众有哪些?步骤七、布置作业课外作业:公共关系案例的收集。

预习作业:预习公共关系构成要素:传播,思考三者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