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
一、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澄清(张雅娟)
二、现实分析:教师专业成长的“乐”与“痛”(周莹、苏梅)
三、原因剖析:教师专业成长为什么会有“痛”(庞凌雁)
四、现实超越: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樊格妮、樊朋)
一、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澄清
(一)教师与教师专业(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三)“内外兼修”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来源“教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
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
尊称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五种:老师西席西宾师长山长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1.非专门化阶段——兼职教师
原始社会:能者为师长者为师奴隶社会:政教合一,以吏为师封建社会:以吏为师韩愈
西方:智者(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僧侣、神职人员
2.专门化阶段——职业教师
上海南洋公学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首创南洋公学,特设的“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之始。
京师大学堂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始。
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的建立,是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也是我国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的起点。
3.专业化阶段——专业教师
标志:专业资格证、专业地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教师专业化。
行业——专业
教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
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
1、教师职业的特点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
2、教师的专业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成长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
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别
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指生理方面的变化和提高,可以用量化指标测量,如学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漂亮的字等。
发展是指技巧和功能的演变过程,是质的改变,很难用量化指标测量。
如专业理念的具备,专业态度的改变等。
(三)“内外兼修”
即“主(教师自己)客观(教师之外的主体或组织)努力”
内:教师自己外:外部环境,如学校、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