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张男星2012-11-22 11:44:42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沪)2007年7期作者简介:张男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100088)内容提要:本文从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和概括了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分析了改革的三个演变阶段及其指导思想,以及所提出的值得思考的几个启示:重视实习,突出师范性;减弱政治性,指向教师职业需求;划分层次,实现不同定位的培养。

关键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

其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包括师范教育也都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完成或逐步在完成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改革。

本文将从两个大的方面来阐释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变化:一是梳理和概括现状以显示变化;二是诠释与分析变化以寻找启示。

一、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本文选择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管理三个方面来梳理和概括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

(一)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师范教育已经构成了多层级的开放式体系,其重要目的是使学习者有权在任何一个阶段离开高校并获得与水平相称的学位,同时又可以随时进入师范教育领域进行继续学习和再培训,以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1992年俄罗斯教育部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决议》,并于1992年6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的225号令。

俄罗斯师范教育便沿着这样的政策方向形成了“不间断师范教育体系”,如图所示。

俄罗斯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有资格在9年一贯制学校任教;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有资格在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文科中学、私立学校以及师资培训机构任教;师范大学则主要是对专门人才进行基础培训并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及发挥对地区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具有非师范的功能。

而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上,5年制培养专家规格的模式仍占主流。

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基本继承了前苏联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改革幅度并不是很大,但变化也是明显的:第一,仍属于封闭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即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要想在普通学校任教必须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但又呈现出一种新现象。

一方面,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尤其是莫斯科师范大学等名校有相当大比例(根据专业方向有所变化)的毕业生,并未从事教师行业,而是大量流向了更高收入的商业流通、服务领域去工作。

另一方面,非师范的部属专业院校开设师范班,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系,以扩大和提高师资的培养。

如莫斯科地矿学院开办了培养化学专业教师的培训班,普希金语言学院开设了语言学的师范专业,布拉茨克工学院开设了培养信息学教师的专业。

更为有意义的是,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也创办了师范教育系,着重培养大学教师(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ъ)。

据统计,目前俄罗斯从事培养师范人才的高校有135所,其中有43所国立大学,43所国立师范大学,33所国立师范学院,16所国立工科大学。

[1]第二,仍存在最低级别的师范教育——师范中专,却又出现了许多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形式:(1)出现了属于中等师范性质但实力却相当于我国师专的“师范专科”。

它由师范中专升格而来,略低于师范本科,却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生源之一,甚至一些师范专科对应一些高等师范学院形成对口招生。

在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只包括本科段以上阶段,所以,“师范专科”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而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类别。

1995年,全俄师范类院校共有362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其中师范中专287所,师范专科学校75所,而2001年的官方统计是,俄罗斯不间断师范教育体系中有670多个教育机构,其中,师范中专有183所,师范专科有346所。

(2)出现了师范教育领域内的“升格”与“合作”现象。

一是低层次向高层次升格。

如师范中专升为师范专科,师范专科升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升为师范大学。

如1992年只有5所师范学院升格为师范大学,1993年有13所,1994年有29所,1995年为39所,到1997年已有近60所,约占高等师范院校总数的60%左右。

二是创办分校或综合体。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系统有97所学校和5个分校。

并且,在一些地区的中心,师范院校通过系统内的整合创建教学-科研-师范综合体,从而把小学、中学、高校和大学后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是高中设立师范班或兴趣小组,从高中生里培养与选拔未来的师范生。

四是各师范教育机构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如超过90%的师范专科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高等师范院校还同时与几所师专进行合作。

(二)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解体后,俄罗斯将中等、高等教育全部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也即,中等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有关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之中,当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

自1994年以来,俄罗斯一直在致力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历经1994年、2000年到2005年已是第三代修改版了。

下面将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1994年《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2000年《高等师范教育的国家标准和示范性教学计划》、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等官方文件为依据,概括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

这里主要介绍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

1. 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方向分为10个:“自然科学与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和教育学”、“保健”、“文化与艺术”、“经济与管理”、“信息安全”、“服务领域”、“农村与市场经济”、“技术与工艺学”。

每一个学科方向又下设许多专业。

“教育与教育学”学科下设有37个专业,但不是所有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要学这些专业,每个专业都是对应着一定的培养规格而言的,详见表1。

2. 课程设置目前,俄罗斯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4个系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系列;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系列;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

每个系列一般都分三个部分:俄罗斯联邦部分、民族-地区部分、学校部分。

其中联邦部分对应前面各个课程系列所占的数量分别是6-7门、3-5门、7-20门和10-30门,其数量范围在28-55门之间。

下面我们以“教育学”专业为例来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状况,见表2。

俄罗斯不同专业的师范教育,尤其是5年制专家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都由表中体现的四个课程系列组成。

其中,除了“人文、社会-经济基础课程系列”是所有专业都一致的以外,其它几个课程系列则会随专业特性有所调整:一方面是不同专业在相同课程上的数量会有所增减。

如人文社会专业在“自然科学知识”等部分课程的学时就会减少。

另一方面是不同专业除了“专业课程系列”不一样外,在“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也会增加一些跟专业相近的课程。

如信息专业开设“信息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历史专业开设“历史和社会知识学习理论与教学法”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重视实习一向是俄罗斯师范教育的传统。

俄罗斯各师范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充实的实习计划,一共要进行不少于20周时间的实习,而且是分配到各个学年中去进行,也就是说,每年的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

二、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演变及其启示要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上述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现状,并从中看到其特点或于我们有益的思想和做法,这就需要把改革放入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来看,进而在此基础上将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当作一件连续发展的事件来把握。

(一)改革的基本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初步将20年来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分为三个演变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到苏联解体这个时期,师范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教育内容的改变。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被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文化基础课程”,占25%,用以保证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为他们生活和职业自觉创造条件,掌握实用的教育学知识。

二是“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占18%,用以发展教师的自我认知,将其创造性显现于分析、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中。

三是“专业课程”,占57%,用以使师范生掌握具体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为今后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个板块的学习都重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增强了师范教育的伦理学、美学、逻辑、世界文学、外语、音乐和造型艺术的课程学习,并且开设了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单元。

当然,师范生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贯穿在师范教育的培养过程中。

第二阶段:俄罗斯联邦独立到2000年这个时期,师范教育改革的重心是两个:一是重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结构调整。

这随着1992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文件,逐步在全俄建立起了涵盖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大学后师范教育和补充师范教育的体系,重新调整了师范学校的规模和类别格局,形成了学士、专家、硕士的多规格培养模式等。

二是制订师范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

随着1994年3月5日《高等职业教育学科方向和专业分类标准》的颁布(1996年又作了修订),俄罗斯联邦部分的师范教育专业目录及其课程设置陆续得到完善。

1994颁布了师范教育6个首批培养学士的专业方向及其标准:自然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经济知识、职业教育、教育学、艺术学,以试点新的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

1995年当时的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后来被合并为教育部)发表了《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又颁布了41个培养5年制专家级教师的标准。

《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规范了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培养内容和水平的最低标准与要求。

同时,将课程设置分为四个部分:“一般文化课程”,用以提高师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经济学方面的修养,占总课时的21%;“医学-生物学课程”和“心理-教育学课程”,用以形成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并提供职业定向学习,共占总课时的20%;“专业课程”,用以保证师范生所学专业必须的课程和专业教育活动,占59%。

第三阶段:2000年到现在这个时期的师范教育改革重心是国家教育标准的再修订。

2000年4月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称为第二代国家教育标准。

其中确定了师范教育培养学士和硕士的7个方向,以及30个专业的5年制专家级教师培养标准,还第一次制订了59个专业的“补充教育”标准。

同时正式把学士与硕士学位认定为师范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代教育标准加强了公共课的比重,而且把人文类学科与自然科学分开,形成了4个课程系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系列、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系列、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

这在前面文中已有论及。

而2005年,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还在进行调整,包括师范教育的,人们也称其为第三代教育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