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摘要】: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几篇奥古斯丁相关文章的研读,阐述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要旨以及其对中世纪美学发展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奥古斯丁综述美学思想神学
奥古斯丁,也叫圣·奥古斯丁,由于其在基督神学上做出的卓越贡献,所以被冠以“圣”字。
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
对奥古斯丁的评价,我最喜欢这样一说,“由于他具有把握各种美学难题的非凡能力和更为独特的兴趣,他建立了希腊教父们所难以企及的、更加完备的基督教美学”①。
一、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的微述评
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其著作研究所体现出来的。
根据相关论文成果展示,在国外研究最多的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约占研究总数的15%;其次是对于《布道集》和《书信集》的研究,占了7%;而对《论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以及《约翰福音评注》和《诗篇评注》的研究,约占了8%之多②。
而奥古斯丁对美学思想的研究则是穿插在各大著作之中。
国内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研究虽比国外,但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启发。
主要的研究著作如下(本人能说所到并阅读过的):
(1)张旭,《试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刘彦顺,《论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三期。
(3)杨晓莲,《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4)郭玉生,薛永武,《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齐鲁学刊》,2004年第二期。
(5)李卫华,《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文化》,2011.04.49。
(6)乔焕江,《奥古斯丁神学美学思想刍议》,《北方论丛》,2006.5。
(7)马新龙,《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中外文艺》(文学漫谈)。
(8)朱朝辉,《理性与信仰的交汇—浅析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二期。
(9)周伟池,《现代奥古斯丁研究》,《现代哲学》,2005.3。
二、奥古斯丁眼里的美
美的本质
何谓美者?在奥古斯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解释。
在他早期的论著《论美与适宜》中,区分了美与适宜,把事物本身的和谐称之为美,事物之间的和谐叫适宜③;而在皈依基督教之后,则认为上帝才是美的本体。
正如《忏悔录》中自述道:“天主是美善的,天主的美善远远超越受造之物”。
换言之,上帝即是美的永恒本质。
上帝是美的本质毋庸置疑,这是没在信仰中的抽象本质,将它物化可以用一个字表达—数。
奥古斯丁的影响表现为他把数看成是事物的本质,即基督教式的毕达哥拉斯学说。
数把现实世界变成了它所是的样子,把世界上每一物体变成了它们所是的那种特殊实体。
数提供了一条拯救人类的途径,提供了一条理性认识的途径。
超越艺术家精神的是寓于智慧之中的永恒的数,美和存在物的本质都寓于数中。
奥古斯丁正是通过柏拉图而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神秘主义的影响,并将基督教化,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作为美的基质。
在他看来,数不仅体现为上帝创世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且是一切形式和美的根本所在。
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帝按数学原则来创造万物;第二,一切形式和美都应归之于数,数是一切形式和美的根本所在;第三,艺术作品的形式与美也来自于数。
在三点在此不多做论述。
美的绝对性与丑的相对性
奥古斯丁认为一般美是“整一”或“和谐”,则物体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④。
观察大地与天空,可以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
“数以其相等和相似而为美,一切事物之形成初皆有赖于与数相等与相似之形式、有赖于这种形式美之硕果,借最宝贵之爱,自一而始,一一相加,增殖不已”⑤。
在世界上,美是悦目的,在美中形象是悦目的,在形象中量度是悦目的,在量度中数是悦目的。
于是,奥古斯丁教育人们说:要使自己超凡脱俗,就是意味着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形式。
奥古斯丁认为事物的美、世界的美,只是一种低级的美,次要的美,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美,即天主的美,上帝的美。
上帝的美是一切事物美的根源。
事物是杂多的,上帝只有一个,上帝创造世界时,把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了万物,事物之所以美,就因为在它的杂多之中包含了上帝的统一和完整,构成了寓多于一的
匀称、秩序与和谐,而物体的匀称、秩序、和谐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和谐是世俗世界所可能达到的“最象上帝”的那种统一性。
物体不是从上帝那里类比到了比例的协调,而是上帝本身就是美,他自身并不因比例协调而美。
上帝是绝对的美,即美的绝对性体现在上帝。
在美的绝对永恒性,相对的是“丑”。
奥古斯丁关于“丑”有独树一帜的论述,他的“丑”论实际上是神正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它的依据是在于一种先验的宗教假设。
奥古斯丁肯定世界的美。
它植根于宗教的信仰:上帝绝对的美,决定了世界必须是美的。
万物皆为上帝所创造,都从上帝那里得到形式和光辉,所以就没有绝对的丑。
丑仅仅是相对的残缺而已。
事物的构成本身决定了,应该在相互联系中观察事物,只有把各事物放到它们本来的环境中,才能正确地评价它们。
奥古斯丁认为,“一个人如果象一座雕像似地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里,他难以领略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
队列中的一名士兵同样无从知晓整个军队的布置”⑥。
因而,没有合拍的心灵,只能看到各个孤立的不同部分,见不出整体及其和谐,就会觉得某些部分丑,甚至全体都丑。
“丑”的产生主要地归之于观察者的眼睛未经训练,而不是归之于事物的本质。
“丑”是相对的,为了映衬美的绝对,那么“丑”必须存在。
孤立地看是丑,但在整体中却由反衬而烘托出整体的美。
一切事物的美都来源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丑恶的存在并不影响到上帝绝对的美善,而毋宁说它们的存在是与人的理智相关的范畴。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善恶美丑各在自己的位置上显示出整体的协调和美。
在艺术创作中,丑也就应当完全可以找到自己存身的位置。
因而,丑是必需的,丑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丑在美学中就是一种积极的范畴。
奥古斯丁在《论善的性质》中指出:“在一切事物中,卑微之物在与宏伟之物对照中得到的乃是相反的称谓。
例如,由于人类的形体美高于猿的美,因而与之相对,猿的美便被称为丑。
这使头脑简单的人生出误解,认为善属于前者,而恶属于后者。
他们看不到猿的形体中的恰如其分的和谐、左右器官的对称、各部分的协调、自卫的能力以及不胜枚举的其他品质”⑦。
奥古斯丁如此就用绝对的美善消解了美丑的相对性。
三、我心中奥古斯丁的美学
我觉得奥古斯丁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早期纵身酒色,放荡不羁而又特立独。
他早在17 岁的时候便与一个女人同居(大约13 年之久),并生下一个儿子。
他的母亲多次劝导他也不起效果。
直到30岁前后来米兰受到安布罗西厄
斯主教的引导,加入基督教,才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
人的思想是由环境造成,奥古斯丁亦不例外,因而他的美学也是矛盾的集合体,庆幸的是他将这个矛盾融合的浑然天成。
在他的美学思想中,“理性”与“信仰”则是最突出的矛盾。
“理性”来源于内心理智的思考,是脱离于基督教乃至于神学的东西。
理性的美则是客观存在与这个世界上的书屋的美。
与“理性”相对的是“信仰”。
“信仰”是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心中所崇拜的神。
作为基督教徒的奥古斯丁,上帝是他的信仰,那么奥古斯丁的信仰美则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神学的烙印。
二者本是水火不相容,但理性和信仰在奥古斯丁处首次得到了交融汇合。
奥古斯丁巧妙地既坚持了信仰,又不放弃理性,而且能用理性来为信仰作辩护和解释。
所以在他的影响下,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尽管将信仰超出理性之上,但理性的地位一直还算是毋庸置疑的⑧。
【参考文献】
①、③杨晓莲,《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②马新龙,《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中外文艺》(文学漫谈)。
④、⑦张旭,《试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⑤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著:《中世纪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转自张旭,《试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⑥乔焕江,《奥古斯丁神学美学思想刍议》,《北方论丛》,2006.5。
⑧朱朝辉,《理性与信仰的交汇—浅析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