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种生产生产母种制备
一、拌料
1、场地清理。
清扫工作场所,要求生产场所干净、整洁。
2、备料
根据生产计划,准备生产物料。
青木屑(粗细要求适中)、新鲜肤皮、石膏、克霉A等。
3、拌料
根据当天的生产量,按配方进行拌料(青木屑78%、肤皮15%、石膏1%、克霉A 6%,另外加入上述四种物料总量之60%的水)。
要求充分搅拌,干湿度适中(用手捏有水溢出但水滴不下滴为最佳)。
二、装袋
1、清扫机器设备,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转。
2、启动机器,开始当天试生产。
调节机器,使之生产出的母种菌袋长度达到26±1cm,重量要求达到2.6±0.05斤。
整个菌袋要紧,轧口要干净、紧凑。
试生产合格后,开始正式生产。
3、在生产过程中,要保持生产环境干净。
作业人员要轻拿轻放,避免菌袋损伤。
4、生产好的母种整齐叠放在清洁好的杀菌框内,装满为止。
三、杀菌使用电加热蒸汽杀菌釜
1、清洁杀菌锅,检查是否正常运转。
2、将装好的母种袋的杀菌框推入杀菌锅内。
关好锅门,并注入适量的清水。
开启加热电源,开始杀菌。
3、在杀菌过程中,汽温要达到100℃,压力达到0.05—0.07MPa,并保持8小时。
整个过程要时刻注意锅内的水位和温度。
防止干锅。
作业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以备查用。
4、杀菌完毕,关闭电源或停止烧灶,5小时后打开排气(水)阀门,待排气(水)完毕后,开始出灶。
5、在生产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
将杀好菌后的母种袋放入干净的周转框,运至接种房,开始下一个流程——接种。
四、接种
1、将接种房打扫干净,用气雾剂消毒。
2、将杀菌后的母种袋送至接种房,成“井”字型叠放,高5—6层。
冷却(一天)后开始接种。
3、接种的方法和要求同生产种的要求和方法一样。
4、接种后的母种袋成“井”字型叠放,高度为5—6层,温度保持在20±2℃左右。
5、每天检查菌丝的生长情况,如有感染的菌袋要及时剔出。
6、待菌丝长至7—8cm时,开始翻袋,方法同生产菌袋翻袋一样。
7、当整个菌袋菌丝长满后,就可进行生产接种。
生产制袋
一、备料
具体要求和方法同母种生产。
二、拌料
具体要求和方法同母种生产。
如使用自动生产线拌料,要先清洁设备,
并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当天收工后,要清洁设备并关好电源。
三、装袋
生产袋规格为17x58cm,菌棒重量5±0.2斤;其他要求和方法同母种生产。
当天收工后,要清洁设备并关好电源。
常压杀菌
1、打扫杀菌灶,检查杀菌灶是否正常。
2、打开进水阀门,将水放至正常高度。
检查各阀门开关是否正常。
3、将生产菌袋运至灶旁,进行装灶。
要求整齐堆码,轻拿轻放。
如在装灶过程中,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剔出,并用专用修补贴修补好(要求修补时,将破损处擦拭干净,贴上修补贴后并用手抹平)。
每灶装完,做好数量统计,关闭门子,进行升温杀菌。
4、如使用蒸架杀菌,每架要堆码整齐,每架堆放400棒。
做好一灶,将架子运至杀菌位置,按要求整齐排放,架子与架子之间不能有缝隙。
每做完15架为一灶,每灶排好后,架子顶部四角用包有软布的木架进行防护,然后用完好的整块厚塑料薄膜覆盖。
要求覆盖要严实,落地部分铺开要达到0.6m以上。
最后用帆布进行全面覆盖,灶的四周用绳子拉紧,底部四周用沙袋堵严,防止漏气。
5、每灶装完,由管理人员检查确认后,司炉人员打开排气阀开始升温杀菌。
6、司炉人员要求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在升温过程中,要定时对蒸灶进行检查,如有漏气要及时处理。
并观察蒸灶的升温情况,随时注意锅炉情况,做到勤检查勤走动。
防止出现出现锅炉缺水或温度升不
上去的情况。
7、每灶在杀菌时要保证灶内温度在100℃的情况下,恒温杀菌38小时,司炉人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
8、每灶杀菌完毕,关闭进气阀门,待温度降低后,打开覆盖的帆布和薄膜,冷却后开始出灶。
9、在出灶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烫伤,避免发生意外;同时轻拿轻放,如遇到有破损的水袋要及时剔出,重新装袋。
10、将杀好菌后的生产袋运至冷却棚,准备进入下工序—冷却。
冷却
1.先将大棚地面平整,要求无粗泥石块,干净;大棚四周水沟通畅;棚顶及四周无破漏。
2.在地面上铺一层干净的薄膜;用浓度为1%的二氯异氢尿酸钠溶液进行消毒(喷雾机进行全面喷洒)。
3.将出灶后的菌棒靠大棚两边整齐摆放,要求轻拿轻放,每边摆放两排,高度为12层。
中间通道要畅通。
4.操作人员在摆放过程中,如遇到水袋,要及时挑出,返回装袋车间重新生产,并做好相关记录;如有破损的菌棒要及时修补好(修补时破损处要擦拭干净,且用手将透明胶贴抚平,防止修补不到位)。
5.一棚摆放完成后,将大棚两端的薄膜打开,保证正常通风。
冷却时间为三天。
6.如遇下雨,要及时检查,防止雨水进入大棚。
7.在大棚的入口处要贴上标签,标注进棚的时间、品种、数量、接种
时间、责任管理人员等内容。
8.责任人员要按要求定时进行检查,每天不得少于一次,并作好相关检查记录。
接种
一、准备工作——消毒
1、筛选合格菌种:用75%的酒精擦拭菌种袋表面,挑选出无破损无感染的合格菌种待用。
2、根据冷却棚每棚的数量,放置相应数量的生产菌种(按1袋生产菌种接35袋菌棒计算)。
3、用干净的薄膜覆盖好菌棒和生产菌种。
4、在接种的前一天晚上,每棚按70盒的烟雾消毒剂进行消毒。
要求每个大棚两边各35盒,每边按两处进行烟雾消毒。
5、在进行烟雾消毒过程中,要支撑好薄膜,注意防止火灾。
并关好大棚两端的门帘。
二、接种要求
1、为合理安排人手,提高劳动效率,每8人为一班进行接种作业。
2、该流程均要求作业人员戴好塑料手套。
上班前或离岗后上班前手套均要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
3、一人堆码菌棒,要求每排依次平整放齐,依次堆码一层。
4、一人进行菌棒消毒。
先把接种液摇匀,避免有沉淀产生;用干净的毛巾醮接种液,从菌棒的同一端开始连续将正上方面擦拭两次,要求消毒宽度不低于8cm。
在该过程中,消毒人员禁止往返擦拭。
消毒10
个菌棒后应将毛巾进行重新醮接种液。
5、打接种孔。
一人将消毒后的菌棒进行打孔,要求孔位必须位于菌棒消毒面的中心位置,孔直径3cm,深度为4cm。
每个菌棒打4个孔,两端距边缘5cm,其余孔距要求均匀分布。
6、上班前,打孔用的铁锥需要用接种液进行消毒。
7、消毒后的菌棒要马上打孔,打孔后的菌棒在2分钟之内必须要接入菌种丝,以防止感染。
8、四人接种菌丝。
根据孔径大小,撕下菌丝,塞入孔内。
要求撕下的菌丝略成锥形,里面塞满,口要封严。
9、在生产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菌丝掉落造成浪费。
10、一人将接种完毕的菌棒用干净的地膜盖好,上面整齐摆放第二排,开始第二轮的作业。
11、接好菌丝后的菌棒最高堆码高度为12层。
最上面一层要求接种口朝下,且要正对地膜。
整棚接种完成,用薄膜将所有的菌棒盖严,形成菌丝生长小气候。
12、整个大棚接种完毕后,填写好相关的标签记录,密封大棚10天左右(要根据温度灵活掌握,菌丝长到7—8cm为宜),等待翻袋。
13、在菌丝生长过程中,要适实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翻袋要求
1、翻袋时,成“井”字型叠放,一层横排,一层竖排,高度为10层。
2、每层之间不再放地膜,所有菌棒接种口朝上。
3、在翻袋过程中,堆放要整齐,轻拿轻放。
如有感染的要及时剔出,
重新装袋生产。
4、一棚翻袋完毕,做好相应的标签记录。
5、做好平常的检查工作。
如遇温度过低(低于15℃),要及时关好大棚两端的帘子;温度过高(高于20℃),及时打开两端帘子通风。
6、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如菌丝完全长满,接种工作结束,待移入生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