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

(干阑式)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式建筑,有两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6.春秋开始用转的历史。

7.石建筑------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8.石窟建筑分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9.河北定兴北齐石柱10.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者为李春(隋)。

11.唐代建筑特点:a)规模宏大,规划严谨;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

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b)建筑群处理俞趋成熟;c)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型化;d)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e)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f)建筑艺术的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12.宋代建筑发展特点:a)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b)木构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c)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此衬托出主体建筑;d)建筑装饰和色彩有了很大的发展;e)砖石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f)园林兴盛。

13.清代建筑发展特点:a)园林达到极盛期;b)藏传佛教建筑兴起;c)住宅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d)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e)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第二章城市建设1.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城市规划学说。

(曲阜鲁故都)2.曹魏邺城: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

3.汉长安城,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建立起来。

4.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

5.南朝建康6.唐长安7.清乾隆时北京城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汉代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起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屋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2.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不一定的正南北。

3.住宅构筑类型:a)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b)竹结构干阑式c)木构井干式;d)砖墙承重式;e)碉楼;f)土楼;g)窑洞;h)阿以旺;i)毡包;4.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5.大门等级: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

6.窑洞分类:开场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院);砖砌锢窑。

7.安徽歙县棠樾村特征:a)水系的建立十分重要;b)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教礼仪;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古代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a)“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b)盛行高台宫室阶段;c)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d)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2.清北京故宫三大殿3.故宫三大建筑高潮:大清门北以500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着一个300米余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

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

这种重复,是天安门形象得到加强。

通过端门,进入一个300余米长的狭小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了第二个建筑高潮。

午门内是太和殿院落,宽度达到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

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是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高潮。

4.故宫处理手法:a)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如天安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10余米;太和殿用3层汉白玉须弥座,配有栏杆、螭首,显得豪华高贵;而附属建筑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

b)屋顶则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适用: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其余殿宇相应降低级别。

c)建筑细部和装饰也有繁简高低之别,如太和殿斗拱上檐出4跳,下檐出3跳,等级最高。

d)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5.坛庙主要分三类:a)祭祀自然神;b)祭祀祖先;c)先贤祠庙。

6.北京天坛7.山西太原晋祠----“飞鱼梁沼”8.古代总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板错银兆域图。

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重要的宗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2.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殿堂式结构,柱网为“金箱斗底槽”。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有卷杀。

檐柱有侧角及生起。

3.河北正定隆兴寺:4.蓟县独乐寺观音阁5.佛塔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a)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释迦塔b)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山寺塔、西安小雁塔c)喇嘛塔:北京妙音寺白塔6.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甘肃永靖寺、河南巩县石窟寺、北京邯郸南北响堂山、山西太原天龙山、江苏南京栖霞寺、四川广元黄泽寺、四川大足北山等。

7.清代帝苑的内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8.清代园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

9.清漪院(颐和园)10.计成,著《园冶》11.江苏寄畅园、江苏杭州留园、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12.风景建设的原则与手法:a)巧于因借b)旷奥兼用c)塑造意境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台基(识图)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1.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作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主要殿堂。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2.近代北京建筑风貌,大致演进过程:a)中西混合样式b)西方折中主义样式c)中国传统复兴式d)装饰艺术样式e)现代式3.本土演进的住宅:a)里弄住宅,最先出现在上海租界,后扩展到天津、汉口、南京等;b)分布在哈尔滨、沈阳、长春、青岛等地的居住大院;c)出现在广州一带的竹简屋;d)散见东南沿海的骑楼、铺物;e)广东侨乡生成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现代建筑:1.上海汇丰银行 2.上海沙逊大厦 3.上海国际饭店 4.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5.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 6.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梁思成) 7.人民大会堂8.北京香山饭店(贝聿铭) 9上海金茂大厦(美国SOM) 10.深圳地王大厦 11.上海商城 12.曲阜阙里宾舍(戴念慈) 13齐康及其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4库车龟兹宾馆(王小东) 15吐鲁番宾馆新楼16汇丰银行总部大楼(福斯特)名词解释:生起:宋辽建筑的柱檐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测脚: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倾斜。

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段梁枋的净跨距离。

斗拱:我国木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构成。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或如意状装饰。

三朝五门:东汉郑玄著《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著《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由来。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分为相同的两个空间。

勾阑:及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

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称四阿顶,或屋脊顶。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当心间:即建筑物中心一间。

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作叉手,其余称作托脚。

刹:佛塔顶上所立支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刹。

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鲁栿:两步架的梁。

抱厦:主建筑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层环包内层。

栌斗:一组斗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叫粗糙,故称草栿,是和天花板下明栿相对而言。

副阶周匝:塔身。

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成为副阶周匝。

黄肠题奏: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惇墙,墙内置棺惇,短方木端部指向馆惇。

梭柱:柱子上下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阑额:联络檐柱(或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

经幢:在八角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