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

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

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

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

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

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

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

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清前期的移民与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号召与民间自发移民两种类型,移民时间相继一百余年。

朝廷号召“移民实川”具有强制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强制就如民间传说的是捆绑入川,时间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结队的强制入蜀。

民间自发性的移民,多是由于原籍天灾人祸,难以生存,闻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举家、举族入蜀,这种自发移民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年。

无论是官方号召移民还是民间自发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

1.四川汉语的第一大方言——四川话的形成
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的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为最多。

如方言学家论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

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就是说,四川官话是以成都话为标准
的。

四川官话的地域很广,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

这便是四川汉语方言的第一大方言的形成。

2.四川的客家方言
四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来的,时间在康熙、乾隆年间,入蜀后落业于四川各地,全省共有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

由于客家人祖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迁徙时从粤北、粤东迁来的。

他们保持了祖宗传下的语言,在四川境内的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岛”(这与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相对应),人口约一百万以上。

客家人虽然移民入川两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话仍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一致。

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开发,交通的发达,客家“方言岛”今后将越来越小。

现今客家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

3.四川的湘方言——“永州腔”
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

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

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

人口约90万。

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

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

现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

有一句话叫着“最怕四川人说普通话”不光别人怕,自己说起来那才叫最怕的,半天转不过来那种调调,转过来了还半天找不到感觉,浓浓的川普味道在耳朵里飘啊!
搞笑地方言
1.老师叫一位同学用“恳求”和“要求”造句。

同学的这样说道:妈妈煮了一锅排骨,爸爸吃时说:“恳求不动”妈妈反说道:“要
求你恳。

2.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

“抓”
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
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
简称“扎起”。

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

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

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

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莫——别。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

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

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

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

——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

例如:“哪个人好宝哟。

”“她是个宝器。

”“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

——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

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

“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语气词。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

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