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解说3王立宏(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许多经济增长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忽视了制度演进与技术进步。
制度是不断自发演进的,在制度的演进中可能存在着无效的制度并影响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是企业为寻找获利机会不断进行搜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其结果是知识产生知识,并推动了新技术的创生。
因此,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市场制度和技术的共同演进的过程。
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演化解说;自发秩序;技术进步中图分类号:F0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1-0117-06 一、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与评价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阿罗、宇泽弘文、罗默等人。
新增长理论强调的是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的结果,而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决定的。
1962年,在阿罗模型中,知识水平本身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在知识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整体中的每一个厂商具有规模不变收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投入是同幅度增加的。
然而,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具有递增收益,而且由于知识是公共的,所以收益递增是外在于厂商的〔1〕(P155-173)。
然而,进一步推动技术内生化的是宇泽弘文,他在1965年的《经济增长总量模式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一文中,运用两部门模型结构阐释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能生产的最优增长模型,他把技术变化源于专门生产思想的教育部门。
假定社会把一定的资源配置到教育部门,则会产生新知识,而新知识会提高生产率并被其他部门零成本获取,进而提高生产部门的产出。
宇泽弘文的这种尝试成为后来的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以及罗默内生技术变化模式的重要的基础。
在1986年,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竞争性均衡的长期增长模式,在罗默模式中,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及其外溢效应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但自身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收益递增保证了长期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理论解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舒尔茨、卢卡斯、贝克尔等人。
舒尔茨在《制度和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增长》一文中,把人力资本积累、人的经济价值上升到与制度联系起来,人的价值不断增长,这对于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存在着制度对于这种新的要求的滞后性,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应该解决这些问题〔2〕(P253-263)。
他的主要观点是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是互为作用的,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形成分析的框架。
贝克尔、墨菲等在2007年1月第35卷 第1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 hy and S ocial Sciences)Jan.2007Vol.35 No.13收稿日期:2006-06-19作者简介:王立宏(1965—),男,辽宁昌图人,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05BSH021)。
1990年共同发表了《人力资本、生育和经济增长》一文,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一个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经济增长模型。
为了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机制,卢卡斯在1988年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以舒尔茨、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内容,运用宇泽弘文的框架以及罗默的分析技术,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式,并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步地完善。
然而这些模型都没有真正分析经济增长的现实机制,缺乏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可信服的范式。
即许多经济学家把新古典增长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不是作为对现实增长过程和增长机制的进行的一种描述,并且在分析上的含义是为计量经济学服务的,从方法论上看其缺陷在于:新古典增长核算的假定仍然是一般均衡理论,没有一个独立于作为所要检验的增长模型的基础理论,增长模型和作为测量基础的理论,它们的基本假定是同一的,因而导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说的持续精练,如果现实不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就被认为是个别现象是对理论假说的偏离〔3〕(P86-88)。
尤其是新增长理论,更多的是使用数学推导,因而新增长理论继续依赖新古典理论,以便能够使用要素收入数据表示边际生产率,在解决有关要素收入分配的数据与似乎合理的生产率假定之间的矛盾,有两种办法加以解决,或者是在生产函数中引进完全新的概念(如外部性)和加总程序,或者是根据要素数量修改生产函数,借以保留新古典增长理论。
因此新增长理论只不过是新古典模型的深化而已。
具体来说,这些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缺陷是:首先,缺乏对制度的研究。
经济的制度框架是极为重要的,经济的选择过程实质上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的作用是协调不同的经济活动并同时对他们进行估价,价格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然而市场制度不能被视为自然给定的。
市场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需要交易成本,市场制度包括规范交易行为的一套规则和商业活动的惯例,它们通常是由法律、行政程序或者是非正式约束组成的。
不同的市场制度所起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并且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断自发演进的,这一点被传统的增长理论所忽视了。
其次,这些经济增长模型虽然强调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试图对技术进步进行内生化解释。
然而这些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的模型同样是“机械的”理论。
实质上他们并没有解释技术进步。
机械类比具有移动均衡的含义,这种均衡它假设行为者采取行动时仿佛总是知道均衡的结果。
从经验上看,技术进步的过程伴随着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技术意见的分歧等等,并不是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制度与技术、知识是交互作用的,一方面制度的创新、演进对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新技术在经济中的运用导致了新的工作组织模式、新法规和新的约束的出现推动了制度的变迁。
最后,新增长理论提出了“干中学”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新增长理论缺乏对人类的学习机制的分析。
学习是要花费时间和成本的,并不是瞬间完成的,人类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风险性的投资。
二、制度的生成和演进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新老制度学者关注的问题,无论是新老制度学者都承认国家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上的差异是国家间基本制度不同的结果。
但是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制度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演化博弈理论家认为制度是演化博弈均衡的结果,他们把制度与多重纳什均衡博弈的一个特殊解联系起来。
即博弈论者把与某种均衡相关的行为模式看作是“制度化过程”。
老制度学者将社会规范习俗、惯例等文化心态作为制度,在这种视角下,把社会性学习和共享的价值规范、信仰、意义、象征、习俗以及特定情景下被预期和可接受的行为范围的标准的复合体,这种概念在社会学中是被认可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则认为,制度是“博弈规则”。
给定个人和企业的动机、技术及其他方面的约束,作为博弈规则的制度决定了“博弈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制度,有关制度研究的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必须要适应,才能起作用。
诺思指出:“历史证明思想、意识形态、神话、信条和偏见等都非常重要,理解这些东西演变的方式对进一步发展一种理解社会变811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动的框架是必要的。
”〔4〕(P420-421)按照诺思的说法,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为减少一个社会中人们拥有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供了一种工具,并且构成了一致的看法在代际间转移的工具,人类的文化学习提供了一种内在交流的方法,还以宗教、神话和信条的形式对社会成员直接经验以外的现象提供了共同的解释。
一个经济体外在的规则也许在一夜之间改变,而内在的秩序是逐渐演变的,不同的内在秩序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绩效,对于社会经济结构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也就是产生诺思所说的路径依赖效应。
其次是制度的演化性,不同的制度具有不同的演化方式,制度在演化中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甚至包括人们的心智、行为模式等等,诺思等人的制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哈耶克的影响。
哈耶克一直强调制度发展方式的演化特征,他认为制度是自发的秩序。
哈耶克把社会秩序定义为社会成员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依靠某种规则来形成和延续。
规则本身是一种共同知识,通过这些共同知识可以了解其他人行动的预期,从而能够有效地协调自己与其他人的行动,正是这种共同知识指导下的当事人互动才产生了以人类合作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这种社会秩序作为共同知识的载体体现为习俗、惯例或文化观念上。
这些习俗、惯例和文化观念一开始被采纳可能是出于其他的原因,甚至完全是出于偶然,后来这些习俗、惯例和文化观念之所以得到延续,是因为遵循这些习俗、惯例和文化观念的群体能够获得生存优势,使这一群体能够存活下来并得以延续。
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应对特定的环境时,偶然的或出于其他原因采纳了某个规则,导致了它在后来的生存抗争中获得优势,那么该规则作为优胜劣汰的结果被延续下来;同时,其他当事人会通过模仿该规则以增加自身竞争力,使该规则得以广泛传播,即“竞争发现”秩序。
哈耶克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文化演化。
作为文化演化的选择机制,实质上是一种试错性学习过程,哈耶克认为这种学习主要是模仿性学习,作为模仿性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了某种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遵循规则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第一,内在的规则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一种规范与约束作用,成为了人们不断进行着重复交易活动的参与者的“共识”,大家这样做的结果最方便且风险最小,因此是一种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机制。
第二,内在秩序给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确切的信息,这样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减少了盲目搜寻的成本。
在激烈的竞争中,它们作为规则而发挥作用,使人们免受本能的、短视的机会主义之害,并常常减少人们的协调和冲突〔5〕(P123)。
刘易斯用博弈论分析了作为内在秩序的习俗形成过程: L R(1,1)(0,0)(0,0)(1,1)LR 在这个矩阵中的收益值不代表物质的结果,他们分别代表用效用或心理满足的术语来表示的行或列博弈者的几个可能行动的结果。
在这里假定,博弈者偏好最高效用的选择。
从而在协调博弈里有两个纳什均衡(L,L)和(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