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内容摘要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关键词钧瓷;钧窑;禹州市;釉色;文化艺术历史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宋代,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
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
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
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
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
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州得到恢复。
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8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唐钧”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 靖康之变”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特点形式特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
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色彩特点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
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
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
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
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
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
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
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
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
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
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
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
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钧瓷无双”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
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
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国外更有“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之说。
美学特点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
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
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
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
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烧制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钧不随葬”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神钧宝瓷”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现状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
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
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
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7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
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
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欣赏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图案:“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之诗赞出钧瓷的图案之美。
钧瓷釉面,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艺术中的大写意,形神兼备,似真似幻,意境无穷。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
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
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
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
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