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论文

民俗学论文

海南大学民俗学课程论文题目:四川民俗与旅游开发的创新型做法学号:20120962320178姓名:王莉晶年级:2012级学院:旅游学院系别: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应用型)指导教师:常丽红完成日期:2015年4月18日浅谈四川民俗与旅游开发的创新型做法摘要:民俗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属于文化产业的外延。

在学习了本学期的民俗学之后,本文将分析四川民俗与旅游开发的创新型做法,探究促使四川民俗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法。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四川历史悠久,民俗资源丰富,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游客更加亲睐文化旅游而并非简单欣赏景点,因此如何发展创新型的民俗旅游,将四川深厚的民俗文化呈现在游客面前,是四川旅游模式转型的关键。

一、旅游资源特色四川省四川省地形地势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

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

省内居住着汉族、藏族、羌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

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四川省有贡嘎山(蜀山之王)、雅拉雪山、凌云山、格聂神山、琳琅山、螺髻山等大小山脉。

四川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成都电器、攀枝花钢铁、自贡盐化工,宜宾、泸州、绵竹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名,白酒业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号称川酒天下、“川酒云烟”之说。

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被文化部命名为“自贡影灯之乡”、“安岳石刻之乡”,有川剧、清音、谐剧、散打、评书、其变脸、吐火、水袖等川剧绝技令人叹为观止;有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甘孜和阿坝等地的藏戏团、九寨甲蕃古城的羌族表演团、金沙遗址表演团以及“中国情歌王国”康定,其彝族毕摩文化表演、藏刀、储戏、九寨沟梦幻之旅歌舞、金沙音乐剧、“跑马溜溜的山上”歌会等,极富民间特色;还有蜀锦、蜡染、灯彩、糖阅、剪纸、年画、龙灯、竹编、风筝、竹丝画帘、刺绣、龙舞、弦子、石雕等民间艺术,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四川又是多民族地区,有中国重要的藏族聚集区、最大的羌族聚集区和最大的彝族聚集区。

藏、羌、彝、苗、田和土家等少数民族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嫁、宗教仪式等传统习俗,皆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

各种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藏历新年、望果节、雪帧节、沐浴节,羌族的黄龙寺庙会,彝族的火把节、彝族新年,苗族的苗年,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既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四川民俗文化的宝库。

另外,四川现有保存完好的古镇二十三座,包括南充闺中古城、大邑安仁镇、理县桃坪芜寨、卅巳嘉绒藏寨、双流黄龙溪占镇、乐山罗、城古镇、雅安上里古镇、宜宾李庄古镇、广元昭化古镇等,皆充满往日岁月的踪影,与庙会、舞狮、舞龙、坝坝莲、九斗碗等多姿多彩的民俗交相辉映,讲述着四川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二、存在问题四川省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为民俗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民俗旅游开发却落入俗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俗同质化有些地方为了打造民俗旅游材,要求民宅外墙统一色调,将临街的村民住宅外墙或喷漆或换砖,以“统一着装”的方式迎接游客;另一些地方的民俗游盲目仿效和追随他人,在旅游项目、饮食口感、旅游商品上出现雷同现象“千城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

民俗商业化有些地方民俗旅游缺斤短两,名不副实;一些地方设备简陋,演员麻木不仁、随意应付;还有些地方名曰品茶实为卖茶等。

有些地方过度看重眼前利益,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将民族文化变成商业化生存权利,尤其是经过异文化群体的利益选择,民俗被过度物质化和商业化,如一些地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景变成了老少皆宜的全民娱乐活动败坏了多年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精神内涵。

民俗编造化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将毫无根据的事人为地制造成“伪民俗”。

民俗的基础上“瞎编”一些民俗,如神话故事、来历解释等,或为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有意夸大民俗中的暴力、血腥、奇婚异俗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将有碍于后人了解文化遗产的真正含义,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失去原有的风采和传承意义。

三、四川发展创新型民俗旅游的做法合理规划与布局四川传统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多分布于山区,交通不便距离经济发达的旅游客源地相对较远,散状的旅游景点市场吸引力不大,因此政府进行了进行点线规划与设计。

四川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首先应定位于四川的贫困地区,以成都为辐射中心,形成“一域、五心、五线”格局。

“一域”范围包括成都、雅安、广汉,构成为川蜀民俗、名菜主要依托的区外城市包括重庆、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主要内容包括成都民俗公园、大邑刘氏庄园、皮影艺术、糖画艺术、杂技艺术,花会、灯会,蜀锦、蜀绣、漆器等。

“ 五心”即成都、甘孜、阿坝、自贡、攀枝花,它们既是中心旅游城市,又是重要的客源扩散地。

“ 五线”①成都--大邑--雅安--康定线,主要体现康定风情、民族文化、其中包括跑马山、赛马会、转山会、康定情歌等内容,从康定至巳塘、昌都至拉萨是“茶马古道”的一段。

康定在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最大的贸易中转站。

②成都--都江堪--汶川--理县二马尔康--阿坝线,以体现四川少数民俗为主的线路,主要展现藏羌风情民俗和文化遗址,包括理县桃坪羌寨、松潘古城等。

③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该线融合了自贡灯会、恐龙博物馆、西秦会馆、川南民俗民食。

④成都--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南充--遂宁线,以体现川北民风民情为主,包括历史名城阀中,川中民俗,古代石刻艺术。

⑤成都--乐山--二凉山—西昌--攀枝花线。

这条线路的重点为彝族风情,内容包括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博物馆、泸沽湖摩梭人母系社会等。

在点线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下旅游产品:①以展现少数民族歌舞、节庆、饮食、服饰习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产品;②以体验民风民情,休闲、度假、娱乐为主题的民俗旅游度假产品;③以手工艺、竞技、歌舞、曲艺为主题的参与性民俗旅游产品;④以川菜饮食、服饰、民间子工艺品、土特产为主题的民俗旅游产品;⑤以川剧曲艺、药业特色、川人习俗为主题的民俗博览旅游产品;⑥以移民文化、名人事迹、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寻根游、访古游”旅游产品。

四川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只有分类别、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系统运作开发,才能实现民俗旅游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典型化保护针对四川省一些少数民族民俗受到现代元素冲击,以及一些民俗因活动时间性特征,不能保证所有游客都能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情况,可以选择一些保存完好、具有原生态特质的村寨施以政府保护与微度开发,并设立非物质文化传承代表人,用以集中体现民俗文化,如阿坝州的桃坪羌寨、萝卡寨等。

外延化挖掘根据民俗文化精神,适度而合理地将民俗文化特征进行外延式扩展,是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又一途径。

如西昌“彝家菜”餐厅,从建筑外型、内部装潢、员工服饰、餐饮风味到歌舞表演,均反映出彝族民俗文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其中变脸尤为精葱,所以可在“戏剧之乡”成都发展以川剧为特色的茶馆。

静态化凝固四川省内有数以十计的公私民俗博物馆,它们是收藏、展览和研究文物的场所,也是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

民俗博物馆属于专业性或专门性的博物馆范畴,如大邑民俗博物馆、樊建川系列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但总的来说,博物馆的量和规模都还不大。

民俗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科学有效、系统地保护、研究和传承民俗文化。

动态化展示以游客参与或者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

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纺织、竞技、曲艺或种花养鱼、采摘果实以及其他的生活或劳作、游戏活动时,主要包括两类:①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松潘县的“黄龙寺庙会”、甘孜阿坝州的“赛马会”和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故不会常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②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由川西地区民间组织的游艺活动“唱吉利”,展现了民间文化深远的艺术风采,吸引了不少外地民众前来欣赏。

目前四川民俗旅游产品大都忽视了旅游者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要,基本以静态形式展示给旅游者,而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

实际上四川许多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民俗活动,如各种节庆活动、竞技体育活动都可开发为参与性强的动态产品。

因此四川民俗动态产品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民俗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其旅游服务性质和旅游产品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成都市内的十条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包括文殊坊、锦里、桐梓林风情街等,形成了一街一景、一桥一色、一河一貌的城市风格,丰富了城市旅游产品,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文殊院是集佛教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等为载体的特色都市游览区;锦里以武侯祠为依托,着力打造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和美食文化,其川西民俗文化特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品天下”美食街聚集品牌中餐、特色火锅、名小吃等老成都地道美味。

这些城市名片难于复制和模仿,是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

民俗旅游的创新要从同质化、无特色的民俗旅游服务及产品转向以游客民俗旅游需求为重心,搞好特色服务,打造品牌产品。

如凉山地区推出“火把节民俗旅游”,就是一个异质化、重特色的成功的例子。

火把节这个彝族历史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四乡八邻的人们穿戴节日盛装,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寨潮水般涌向青山环抱的火把场,参加斗牛、赛马、摔跤、爬杆、抢羊、射击、赛歌、选美、赛衣、跳“集乐荷”。

从偏远的山村走向城市,从部分地区走向全州,无论是节庆的内容层次,还是规模水平,都一年比一年丰富,一年比一年更具档次。

将其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旅游第一节。

四、小结四川民俗旅游开发要遵循特色性、文化性、与科学性、参与性与趣味性、保护性和经济性原则;主要开发模式为原地浓缩式、原生态自然式、短期表现和资源凝聚式。

对于四川而言,发展原生态自然的民俗旅游是最好的选择。

四川民俗旅游取的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说明了民俗旅游要继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民俗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的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打造四川民俗旅游的拳头产品的同时,要注重民俗旅游的特殊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1]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文版[2]冯俊峰,孙琳四川民俗旅游:何时走出误区,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年第二期[3]张仲炎,唐林,杨红梅,范远秦四川省旅游文化发展与对策研究 2005年01月期[4]肖建春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5]四川省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6]沈受君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民俗研究199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