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科发展略史2012级新闻一班杨子琦1220021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近代以来民俗学科的发展史,按照民俗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成北大时期,中山大学时期,杭州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七个阶段介绍,最后还有自己通过叙述学科发展史,撰写论文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总结。
中国民俗学有着悠久发展的历史,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遗产中也保留了丰富的民俗史料,从《诗经》、《山海经》、汉乐府民歌、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以及元明清的一些小说,从先秦一直到近代一直沿袭下来,但是,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国的民俗学科成立至今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来算,是近30年才成熟起来,本文就重点就是略述一下中国现代民俗学科发展的历史。
(一)北大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变,西方殖民者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西之间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的民俗学也受到西方已经形成的民俗学科的影响,随后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1918年春天,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成立的标志。
①但是中国科学的民俗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还是尚存争议的,比如钟敬文就说过:“其实,严格地讲,中国科学的民俗学,应该从晚清算起。
”②1920年12月19日改名为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任主任。
1922年北大研究所成立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并入其中。
因征集材料不够,歌谣研究会决定创办《歌谣周刊》,继续广泛征集各地歌谣并展开对歌谣的研究。
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北大25周年纪念日创刊。
这一时期,顾颉刚运用了历史地理比较的方法撰写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这是我国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对记载于各种古籍和流传于当时口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对这个故事的产生、传播及变异状况进行系统的考证,意在对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变化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作出尽可能科学的阐释。
除此之外,董作宾在《看见她》专号中发表了《一首歌谣的比较研究》一文。
稍晚,茅盾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
此外,周作人、刘半农、郑振铎、赵景深、常惠、胡适和黄石等的成绩也是比较显著著。
(二)中山大学时期1926年,北大的一些教授南下广州,民俗学活动的中心也由北京大学转移到了中山大学。
1927年秋冬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
③在这一时期,民俗学会俗学会主要工作:①创办刊物。
学会先后编印了《民间文艺》周刊12期、《民俗》周刊123期,《民俗》季刊2卷8期。
②出版民俗学会丛书37种,大部分出版于1928至1929年间。
研究性专著约占三分之一,有: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1、2、3集)、容肇祖《迷信与传说》、钟敬文《楚辞中的神话与传说》、钱南扬《谜史》等。
风俗调查和民间文学作品集有:顾颉刚《妙峰山》,顾颉刚、刘万章《苏粤的婚丧》,刘万章《广州民间故事》,清水《海龙王的女儿》,谢云声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19页②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页③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19页《台湾情歌》,白寿彝《开封歌谣集》等。
这是中国较早出版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学术活动。
③1928年曾举办民俗学传习班。
它是中国最早举办的传授民俗学知识和培训这方面工作者的一个训练班。
④建立民俗物品陈列室。
学会陆续购藏和展出各种民俗用品与民间文艺作品以及西南各民族的文化用品共14类10000多件。
⑤进行民族调查和研究。
曾由会员和中山大学其他师生进行少数民族调查,调查所得成果刊登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民俗》周刊、季刊。
机构的发展、论著的创作、民俗学习班的创立、民俗陈列室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民俗学科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论著作者大都以中国传统的神话为基础创作,把“神话”作为启迪民智的新工具引入文学、历史领域,用以讨论民族之起源、文学之开端、历史之原貌。
④许多学者都是从各自的学科切到民俗学科的,如写作《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的顾颉刚就是从改造史学的角度切入到民俗学的,他说:“这种搜集和研究,差不多全是开创的事业,无论哪条路都是新路,使我在寂寞独征之中更激起拓地万里的雄心。
”⑤他对孟姜女的研究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标志性成果。
(三)杭州时期杭州民俗学会于1930年在杭州成立,它将民俗学运动继续推行深入。
⑥学会以搜集、研究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信仰、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为宗旨。
先后出版了《民俗》周刊(100多期),《民间月刊》(12期)等。
这些刊物主要发表关于各地风俗、信仰、民间娱乐活动等材料和各类民间文学作品。
还出版过“月光光歌谣专辑”、“老虎外婆故事专辑”(《民间月刊》)、“歌谣专号”、“巧女故事专号”、“女俗专辑”、“紫姑神专辑”(《民俗周刊》)以及《新年风俗志》、《巧女和呆娘的故事》、《李调元故事》、《民俗旧闻集》、《中国民谭型式表》等书。
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传播,鲁迅也写了一些有关民间文艺的文章,其中以《故事新编》最为典型。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断。
学会各种刊物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
它继20年代末期广州中山大学成立的民俗学会之后,扩展了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学术活动,成为30年代民俗、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
(四)延安时期我这里所说的延安时期指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阶段成绩最突出的是延安鲁迅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他们收集了许多传说和革命的民歌,以后又何其芳和张松如编成了《陕北民歌选》,它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编选的第一部民歌选集,从陕西省北部地区农村调查搜集的1000多首民歌中选录各种形式有代表性的民歌406首,附曲调97首。
⑦除当时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何其芳、张松如之外,程钧昌、毛星也参加了部分工作。
1945年先由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后在东北、上海等地多次重印。
这一时期小型秧歌剧也流行一时,产生了《白毛女》等优秀作品。
④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⑤钱小柏编:《顾颉刚民俗学论集·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页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⑦/wiki/《陕北民歌选》2011年3月日(五)新中国初期全国解放后,1950年北京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
⑧到1966年以前,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
在一般民俗的调查方面,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外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
总之,建国后17年间在民间文艺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
(六)改革开放时期如果说前面几个时期大多是介绍的是民俗学的发展带动民俗学科发展的话,那么我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是民俗学科发展的春天。
在改革开放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民俗学科,系统的民俗学科教育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俗学科也逐渐在主流学科中站住自己的一块位置。
一门新兴学科要在一个国家立住脚,并且还想取得大的发展的话,重要的一点是在学校里面,特别是在高等院校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它要有自己的讲堂,自己的讲师,自己的教材,它的开设应该是常规的,而不是短暂的偶然的。
全国解放前,民俗学虽然在一些大学里面开过课,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民俗学始终没有在高校成为固定,必修的科目。
改革开放以后,民俗学终于成为一些大学的常设科目,比如武汉大学,辽宁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值得兴奋的是,终于在1997年,教育部在调整高校学科的时候,把民俗学科列入国家二级学科,隶属于社会科学之下,钟敬文老先生因为这件事情兴奋的写道“这是在中国民俗学八十年经历中的第一件大事!它以政府颁令的重要形式那这种社会、人文学科从妻妾不分身的身份,骤然变成了身份明确的学科了。
”⑨(七)我的感想和总结我国的民俗传承和发展就古代一直发展到现代是一直都没有断过的,但是民俗学科的发展时间却很短,我在撰写这篇《中国民俗学科发展略史》的时候,除了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外,得出了一下几点我对中国民俗学科发展的感想。
1.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是靠着许多别的领域的学家发展起来的,他们最初可能专攻的不是民俗学,但是通过发表一系列的作品来推动中国的民俗学科一步步的发展。
2.民俗学作品很多来自中国古代神话的改编。
3.通过不断建立的民俗学会来推动民俗学科的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国家才有余力发展人文科学,民俗学科也得益于此。
最后的总结:通过撰写这篇论文,我对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大⑧/web/index.php?ChannelID=161 2000年⑨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页致的理解,同时对中国近现代的民俗学发展史也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一门科学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奉献,我们今天在前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资料的基础上更应该多多了解中国的环境和历史,为中国将来民俗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4.钱小柏编:《顾颉刚民俗学论集·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5.百度互动百科/wiki/《陕北民歌选》2011年3月日6.中国民俗学网/web/index.php?ChannelID=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