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及其演变
•
(三)中产和无产阶级要求民主、享受正规教育 的呼声日益高涨 • 由于乡村人口大量移入城市以及自由主义的兴 起,扩大了人民的民主主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 育,是使人们获得更好职业发展并获得更高经济与 社会地位的主要渠道。这就使得中产和无产阶级要 求享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 18世纪发起于英国、盛行于法国、袭卷了整个 欧洲的启蒙运动,就强调‚天赋人权‛,它在政治 上支持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化上则反对愚昧,提倡 普及教育。在这种声浪中,政府不得不考虑让普通 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学校教育。这样,将学校教育 的功能从原先纯粹的学术教育扩展到职业教育,似 乎成为了当时的政府既满足人们受学校教育的要求 、又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的有效途径。
•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资关系,使学徒制失去了 原本的师徒社会关系基础 •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资本家 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 • 18、19世纪,无论是商人还是手工业师傅都疯狂地圈入 了积累资本的战斗中,他们对资本积累的兴趣,远超过了对 培养学徒、技艺传承、或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普遍地,雇 主倾向于将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实际上并不授予他们技能 ;或者就宁愿招收价格更加低廉则可以随时解雇的妇女和童 工从事简单生产。 •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负责技能传授的‚师傅‛实际 上不存在了。一般的高技能员工有时承担起原先‚师傅‛的 责任,教学徒技能,但这并不是他们与雇主的合同中所规定 的义务,而恰恰相反,如果他们教会了学徒,学徒很有可能 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因此,他们往往并不乐意向学徒传授技 能。
• •
学徒制的有关规定: 学徒制的最低年限(英国一般为7年,欧洲 大陆略短4年左右,但其工匠服务期则略长) ;禁止师傅超额招收学徒(一般为1一3名),除 非雇用工匠助教;禁止师傅引诱其它师傅的学 徒。
•
学徒制在13、14世纪达到顶盛,它的成功至少有三个 原因。 • 首先,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是行会学徒制能获得成 功的最根本原因。作坊内有限的劳动力,使得生产分工有 限,师傅与学徒都要参与和操作全部工艺流程。 • 其次,在这种生产和教学关系中,师徒的利益是基本 一致。学徒劳动所赚取的钱都归师傅所有,师傅希望学徒 技术娴熟,这样就可以帮他干更多活而且干得更好,他们 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而学徒的目标是成为师傅 ,他希望能够学到终身受益的本领,因此他们积极而勤奋 地学习。 • 第三个原因在于行会的监督管理。行会对学徒制的方 方面面给予了详细的规定与实际监督。并且最重要的是, 一般市民想要从业,就必须得到它的认可,它具有相当的 权威性。它的直接监督和管理,控制了可能出现的一些滥 用学徒制的现象,保证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也保证了 生产产品的质量。
• •
3.行会及行会制度的腐败使传统行会学徒制日益瓦解 行会最初建立学徒制的目的之一是将其作为控制产品及 服务质量和数量的手段。它倾向于限制从业者的数量,使产 品和服务的数量较少,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较高。 • 但后来,随着城镇的兴起,对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都在不 断增加,为了应对竞争,师傅们就开始违反行会所制定的学 徒制管理规定,招收更多的学徒或工匠,并把他们当作廉价 劳动力。另外,随着行会中既得利益者对行会权力的控制, 行会越来越成为少数人实施特权的机构。他们严格控制行会 成员的数量,这使得工匠要取得师傅的称号越来越难。有的 工匠甚至终身都无法取得师傅称号。 • 这样,原先具有技艺传承功能的学徒制,己经渐渐变成 行会阻止他人经营、保持垄断的排它性特权制度,它的名声 渐渐变坏,需要有新的、更高的力量对其加以规范和调整。 (学徒制的异变)
(二)国家干预行洲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经济、政治 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震荡,学徒制也在 不断地适应和演变着。
•
1.从家庭作坊到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渐变,对学徒制 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 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它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种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分散的 手工工场是由商人将原材料提供给众多的小手工业者进行加 工,分散生产,不过这些手工业者仍然拥有生产工具,保持 着形式上的经济独立地位;而集中的手工工场则是由商人将 劳动者集中在大型作坊中,进行简单的分工生产。 • 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给学徒制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师徒间原本亲密的私人关系转化成了有利益冲突的 雇佣关系。越来越多的师傅在招收学徒时,只是把他们当成 了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功能被 弱化了。因为师傅常常并不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且内部生产 也进行了简单分工,这使得学徒观察师傅或得到全面而细致 的技术指导的机会减少了。
•
(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 供了条件 • 16一19世纪,学校开始变革教学,从原来纯粹的人文 主义向现实主义方向转变。学校所授内容不再仅限于经典 文献和语言,而是加入了一些手工课程,更加平民化和生 活化。培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福禄贝尔等都是这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 虽然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与实验针对的是改革普通教育 ,而非为了培养技能型的劳动者,但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与 实验为职业教育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 外,一些专门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也有了长足的 发展。如德国弗朗凯创办的实科学校、发起于英国而后在 整个欧洲和北美掀起一阵高潮的技工讲习所运动、法国利 昂库尔公爵创办的工艺学校、美国富兰克林创办的文实学 校等,都是试图通过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著名实践。
16—18世纪英德学徒制相关的法案及其具体规定
(三)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约19—20世纪中叶)
•
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对行会学徒 制造成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在资本主义 工业化浪潮中,原先己经制度化的学徒制 几乎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职业教育 的兴起和集体商议学徒制的残喘生存。 • 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徒制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 早在原始社会,学徒制就初露了它的原始形 态;到中世纪,学徒制以行会控制下的制度化 形态固定下来;后来监督权又转至国家;但工 业革命后学徒制几乎崩溃;正当人们以为学徒 制己经千古作朽时,二战以后德国双元制的 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学徒制以现代 学徒制的新形态重生于各西方发达国家职业 教育舞台;而如今,后工业化社会的种种挑战 又在引领学徒制的新变革……这段漫长而曲 折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不禁感慨学徒制令人 匪夷所思的生命力。有学者就说,‚也许学 徒制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生生不息‛ 。
职业教育基础
李 兴 洲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免我千一 撩自枝节 蜂不攒复 与开万一 蝶花叶节 。,。,
竹 清 鄭 板 橋
第一讲
学徒制及其演变
•
回看人类职业教育的历史,无论在东方 还是在西方,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都并非 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某种形式的现场 学习。 • 其中被作为制度流传下来的,就是‚学 徒制‛。一直到近代以前,在西方社会, 学徒制都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 尤其在中世纪,西方各国的行会学徒制一 度非常兴盛。
•
•
•
•
•
(一)技术的变革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技能要求越 来越高 16—18世纪,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但仍然无法满足不 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彻底将人类社会推进了‚ 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使人类跨进了‚电气时代‛。这两次工业 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机器取代了 人力,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工场生产。 工厂的流水线和分工生产,使生产对一般员工的技能要 求更加简单。工厂中除少数岗位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外,其它 大多岗位需要的只是半熟练或非熟练的劳动者。劳动者需要 学习的往往只是单一工种的单一技能,而不再是整个工艺。 这样,传统的学徒制逐渐瓦解。 大工业生产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能够大量且快速培 养具有简单技能的职业教育形态。
•
2.“圈地运动‛引起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 矛盾变化,给行会学徒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 开通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使得欧洲对外贸易迅速 增长,刺激了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由此, 在以英国为典型的欧洲地区,引发了后来被莫尔称 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 ‚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镇或郊 区,使得城镇快速发展,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大增 ,而猛增的生产需求又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不 仅行会成员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破产农民也加 入了竞争队伍,他们或者在商人的组织下从事生产 ,或者在不受行会控制的郊区私自生产,这些都大 大冲击了行会控制下的城市手工业生产秩序。 • 原先的学徒制正越来越被师傅们当成雇佣廉价 劳动力的途径,而学徒们对行会学徒制的兴趣也在 降低。
•
约11世纪,行会(guild)及行会制度产生了。先是商人建 立了商业行会来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接着,手工艺人们也组 织了手工业行会来控制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以减少竞争,并向 行会所接受的学徒提供全面的培训;再后来,行业内的一些行 会又相互联合,发展成为行业公会的形态。 • 在中世纪的行会组织中,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从业人员按 不同的身份分三等,依次为学徒、工匠、师傅。 • • 师傅招收学徒,并教授技能和公民道德,还要提供他们 衣食住,在学徒完成学徒制时还会提供给学徒一套工具。学 徒学艺前一般要向师傅支付学费,他们必须跟师傅生活在一 起,勤劳地工作,听从命令,不能结婚,不能从事不道德的 活动,没有得到师傅的请假许可必须始终都在。在完成学徒 制时,由师傅向行会提出申请,行会审查合格后就可转为工 匠称谓,但要继续以很低的薪水为师傅服务若干年,直到工 匠完成一件可称为‚杰作‛的作品而获得师傅的称谓。如果 工匠完成的杰作令其师傅和行会委员会满意,工匠就会被授 予师傅的称谓。师傅是独立的手工业者和行会成员,具有公 民权,可单独从事经营,并可以开始招收他自己的学徒和工 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