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部第87号令理解与执行

财政部第87号令理解与执行


第十八条 招标文件与资格预审文件的提供
条款原文
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按照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规定的时 间、地点提供招标文件或者资格预审文件,提供期限自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发布之日 起计算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提供期限届满后,获取招标文件或者资格预审文件的潜在投标 人不足3家的,可以顺延提供期限,并予公告。
3.从“补丁式”管理到体系化管理的需要
• 解决政府采购货物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制度碎片化的问题。 • 解决部分政采货物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法规层级不高问题。
4.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明确、细化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 评审专家的职责和权限,并体现权责对等理念。
• 改变原办法“重程序规范、轻采购结果” 的倾向,注重政府采购 制度的实施效果。
第二十条 招标文件编制及内容
条款原文
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和采购需求编制招标文 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八)拟签订的合同文本; (十一)评标方法、评标标准和投标无效情形 (十四)采购代理机构代理费用的收取标准和方式; (十五)投标人信用信息查询渠道及截止时点、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 留存的具体方式、信用信息的使用规则等内容; (十六)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对于不允许偏离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在招 标文件中规定并以醒目的方式标明。
第二部分:修订的指导思想
2.问题导向,创新政府采购管理理念和方式
• 针对联合体投标、厂商授权、混合项目属性、开标出席 人员、样品评审、低价中标、围标串标、放弃中标、不 与中标供应商签约、放弃合同权利和主体责任等实践中 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一一进行规范。
• 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 • 注重发挥采购人的主体责任(采购需求确定、信息公开、
履约验收等) • 强调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内控机制建设要求。 • 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力度,以公开透明促规范公正。
第三部分:修订的亮点和创新
1.回归本源,更加注重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果
• 取消招标采购单位的提法 • 邀请招标方式被重新“激活” 。维护采购人合法权益本是采购的根本要义,以往由于
政府采购的多元化目标,特别是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淡化了政府采购的这一本来目标。 • 资格审查交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实施,不再由评标委员会负责。改革的“一小步”,
第三部分:修订的亮点和创新
3.权责统一,更加注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 采购人推荐供应商名单及理由公开,接受监督。 • 披露供应商评审得分及排序、资格审查未通过原因,进一步提高评标结果透明度。 • 采购人确定采购需求不能任性(市场调查、价格测算,需求内容等)、不得擅自
终止招标、不得逾期确认中标人或让中标人“知难而退”等。 • 对重新评审的严格约束。
• 坚持在上位法的框架内修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较 原则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延伸。
• 将《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库[2012]69号)、计算供应商家数、价格评审、信 息公开、信用信息查询等现行制度中行之有效的内容吸 收进来,上升到部门规章层面固定下来。
• 注意与《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合同法》、74 号令、《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和制度的协调、衔接。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一般不得要求投标人提供样品,仅凭书面方式不能 准确描述采购需求或者需要对样品进行主观判断以确认是否满足采购需求等特 殊情况除外。
要求投标人提供样品的,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样品制作的标准和要 求、是否需要随样品提交相关检测报告、样品的评审方法以及评审标准。需要 随样品提交检测报告的,还应当规定检测机构的要求、检测内容等。
4. 严格责任,更加注重政采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 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着力推进政府采购全过程信息公开和信息获取的公平公正, 减少违规操作空间,破除“暗箱操作”的社会疑虑,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公信力。
•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罚,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法律义务,补充完善 了法律责任。尤其是针对实践中一些“软性”违法行为,如采购人不按规定编制 采购需求、未在规定时间确定中标人、代理机构违规确定招标文件售价等,细化、 补充了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解决因处罚依据不足而导致的“违法难究” 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 提高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努力实现“物有所值”。 • 以透明促规范,进一步强化全过程采购信息公开机制,主动接受社
会监督,看住采购中“乱伸的权力之手”。 • 突出政府采购招标活动的内控管理,“内外”结合,防范廉政风险。
第二部分:修订的指导思想
1.“承上启下”:严格依据上位法,吸收兼容下位法
(一)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征集; (二)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建立的供应商库中选取; (三)采购人书面推荐。 采用前款第一项方式产生符合资格条件供应商名单的,采购人或者 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按照资格预审文件载明的标准和方法,对潜在投标人 进行资格预审。 采用第一款第二项或者第三项方式产生符合资格条件供应商名单的, 备选的符合资格条件供应商总数不得少于拟随机抽取供应商总数的两倍。 随机抽取是指通过抽签等能够保证所有符合资格条件供应商机会均 等的方式选定供应商。随机抽取供应商时,应当有不少于两名采购人工 作人员在场监督,并形成书面记录随采购文件一并存档。
条款原文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不得将投标人的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 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规模条件作为资格要求或者评审因素,也不得通过 将除进口货物以外的生产厂家授权、承诺、证明、背书等作为资格要求或者评 审因素对投标人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解读
供应商规模条件的规定:落实政策功能,提高原法律规范效力层级 为什么禁止厂家授权? 为什么进口货物除外?
第十九条 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条款原文
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根据采购项目的实施要求,在招标 公告、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载明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如 未载明,不得拒绝联合体投标。
解读
以往法规未明确,实践中有争议 联合体投标的初衷 实践中的异化 是采购人的权利,但是采购人应依法行使权利
第十四条 邀请招标投标人产生方式
解读
重新“激活”邀请招标方式 借鉴74号令关于竞谈、询价供应商的产生方式 体现了合理、适度还权于采购人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导向 兼顾采购人正当权益与政府采购“三公”原则和竞争性要求 有权必有责 兼顾今后政府采购市场对外开放
第十七条 供应商规模条件与厂家授权
招标文件售价应当按照弥补制作、邮寄成本的原则确定,不得以 营利为目的,不得以招标采购金额作为确定招标文件售价的依据。
解读
界定“成本”的范围 招标文件售价与项目大小无关 资格预审文件应当免费提供
第二十五条 招标文件内容违法的处理
江苏省财政厅
2017年8月 镇江
财政部第87号令理解与执行
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 徐舟
第一部分 修订的背景
目录
第二部分 修订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 修订的亮点和创新
第四部分 重点条款解读
第一部分:修订的背景
1.解决政府采购招投标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 与时俱进,探索解决政府采购实践中出现的低价中标、围标串标、 “明招暗定、暗箱操作”“重程序轻结果”“重采购轻履约”、权 责不对称、责任主体不明、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将实践中 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
第四部分:重点条款解读
总体修订情况梳理
• 18号令共6章90条(《总则》《招标》《投标》《开标、 评标与定标》《法律责任》。
• 87号令共7章88条,较18号令增加一章,将第四章改为 《开标、评标》,新增第五章《中标和合同》;删除36 条,新增34条,修订54条。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条款原文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 (以下简称货物服务)招标投标活动。
• 针对劣质低价中标现象,创新性地提出了固定价格招标模式,优化调整了异常低价的排 除规则。
• 针对设定招标限价、接受联合体投标、混合项目属性、开标出席人员等一些实践中存在 困惑的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确了相关规则。
• 针对厂商授权、样品评审、围标串标、放弃中标、违法分包、不与中标供应商签约、放 弃合同权利和主体责任等实践中的共性和突出问题,采取了相关举措。
第二十条 招标文件编制及内容
解读
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和采购需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千人一 面”问题 从“合同主要条款”到“合同文本”的目的 招标代理费用收取:由中标人支付 信用信息查询 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并以醒目的方式标明
第二十二条 提供投标样品
条款原文
• 探索解决实践中许多问题因无法可依,执行操作无据、处理处罚缺 失问题。
2.衔接上位法的需要 • 贯彻落实上位法所确立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新导向(结果导向、公
开透明、简政放权、权责对等、强化监管等)。 • 解决原办法少数规定与上位法不相符、不适应的问题。 • 解决原办法自身存在的一些小“BUG”。
第一部分:修订的背景
第十条 市场调查及价格测算
条款原文
采购人应当对采购标的的市场技术或者服务水平、供应、价格等 情况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资产配置标准等科学、合理地确 定采购需求,进行价格测算。
解读
为什么赋予采购人市场调查和价格测算义务? 突出采购人的主体责任,是采购人确定采购需求的重要一环,是科 学、合理地确定采购需求的重要保障。
第十二条 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
条款原文
采购人根据价格测算情况,可以在采购预算额度内合理设定最高 限价,但不得设定最低限价。
解读
设定最高限价:授权性规范,一般什么情况下需设最高限价? 设定最低限价:禁止性规范,为什么禁止设最低限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