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政策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农业政策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马歇尔将消费者剩余定义为:个人为一物品愿 意付出的最大代价与他实际付出的代价之间的 差额,也就是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与他愿意 付出的价格之差。
(二)生产者剩余 所谓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最 低价格与市场实际价格之差。

第二节 农业政策的分析方法
一、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②收集相关资料;③用



(一)社会调查 (二)历史分析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结构分析法 (五)模型分析法 (六)社会试验法 (七)群众路线法
思考题

1.如何从经济角度评价农业政策的优劣?
2.使用经济剩余方法分析农业政策应该注意什 么?

3.在农业政策分析过程中经常使用哪些方法? 各有什么不足?
二、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目的在于推动农业向满足 杜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政策制定者主要是通过 影响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达到改变整 个农村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所以,研 究和制定农业政策要求我们考虑把出现在现实 杜会中的可以选择的经济情况,分成“较好” 和“较坏”的等级问题。而讨论这一问题的理 论大多来自经济学的分支——福利经济学
第二章 农业政策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学习目标: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理论
农业政策分析与经济福利 农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
一、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经济政策动态学说与农业政策 (三)委托一代理理论与农业政策 (四)组织行为理论与农业政策


达到怕累托最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帕累托条件之一(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 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都 是相同的。 帕累托条件之二(生产效率条件):对于任何两 种产品都是相同的。 帕累托条件之三(产量效率条件):与它们在消 费中的边际替代宰相等。
五、福利变化的测度

(一)消费者剩余

建立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上的SWF可以用下列 函数式来表达:
n
W ui ( x )
i 1
四、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

(一)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 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 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 个人受到损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经济福利
1896年提出序数效用论对基数效用论进行非 难。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未必能衡量,边际 效用递减也根难成立,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 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

新福利经济学由此认定,杜会福利取决于组成 社会的各个人的福利,而不是其它。
(二)社会福利函数
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 模式;从假说做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收集更多 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若得出结果与 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反之则须重新考
察假说的正确性。
二、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事实分析
(二)价值分析 (三)规范分析 (四)可行性分析
三、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