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摘要: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起来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之一,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因素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资源配置一、城乡居民收入与资源配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绝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城乡收入差距两类。

其中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是指以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而绝对城乡收入差距是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差)。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而农村居民收入一般习惯上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1】。

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却是公认地比较容易获得和代表性强地数据。

由于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占用与利用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地不合理现象。

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地区上、城乡结构上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更加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我国目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城乡收入收入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数额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在各方面制定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制度模式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

绿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

绿皮书分析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高于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粮食增产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水平。

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

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增产的粮食最多,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4%。

根据我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阶段。

而且,蔬菜、水果、肉蛋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样。

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亿吨,肉类产量7925万吨,牛奶产量3570万吨,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1%、3.6%、1.5%和4.9%,与农产品(9.49,-0.20,-2.06%)消费需求的增长有较好的对应。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据农业部测算,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种子统供率达到6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农业补贴结构进一步完善。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额为85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此外,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0875亿元,增长16.2%。

在多种积极因素作用下,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19元,比上年增加766元,是历史上年增幅度最多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9%,实际增长10.9%,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是198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是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431元,比上年增加370元。

此外,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

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比城镇居民高3.1个百分点。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形势,中国政府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同时,应适时适度调控农产品进出口,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这对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资源配置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1、资源配置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对于城乡收入的影响依据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资源配置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1953)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农村物质资本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认为城乡物质资本存量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原因。

Greenwood、Jovanovi从金融发展角度,通过构建动态模型对收入分配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呈倒“U”关系。

余官胜(2012)构建基于门槛效应模型,从贸易开放、人力资本角度探析了资源配置差异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只有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才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而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则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四、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忽略了农村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城市取向教育资源配置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制约与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教育也秉承了这种思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指导下,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更多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发展。

人力资本中劳动者自身技能素质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效率的提升劳动成果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表现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使之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适应,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需要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入手。

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知识素质。

王冶平(2002)教授认为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本并不是与知识创新相等同。

在人的所有个人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必将是优先得到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创新力曲线斜率大,更好地促进知识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多集中在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筹资体系基础被打破,农村合作医疗受到冷落而迅速萎缩,依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渐瓦解。

在城市,从1992年起,开始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到2004年底,参保人数达到1.24亿人,大致是城镇人口的1/4强,城镇从业人员的1/2弱;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

也就是说,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覆盖面小,而且在制度上也没有覆盖职工家属和学生,在实际运作中更没有覆盖农民工等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

在农村,2003年1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先试点,后逐步推开的办法,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

可以说,目前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覆盖范围仍有待提高。

正是由于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分配不公平,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有待提高等原因,才导致了原本我国并不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其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提高农村居民工作资源机会我国目前因为制度部分监管与程序的缺陷经常发生权力就业的现象。

权力就业是指在一些事业单位和国企中,一些管理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子女提供工作机会。

这样的不公平的工作岗位现象也对城乡居民的公平合理的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使得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市场上受到多重歧视,农村迁移者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职业流动性大的工作。

我们应该继续促进公平就业,减少人为因素对劳动者选择的影响,使农村劳动者更加公平地进入高收入与福利行业。

4、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使得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了非常大的“剪刀差”现象。

虽然对社会主义经济早期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体制,这样决定了城乡居民生产劳动生产效率方面的巨大的差异性。

农业剩余劳动力因为生产力效率低下同时这些剩余劳动力暂时不能一次性的充分安置就业,这样使得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了差距【2】。

早期“剪刀差”的影响以及如今的二元制结构的不合理的割裂使得如今农村经济发展暂不如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与繁荣。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工业资源价格成本投入,是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以及就业机会给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提高乡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户籍制度、深化税费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相信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