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本章导学本章概要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
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
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一、我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吴江霖教授的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他的定义将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
但是他的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的心理学化的倾向,他只关注“个体”,把“群体”作为“若干个体”的总和。
(举例说明,群体不是个体的相加)沙莲香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而什么是社会心理呢?她认为,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她的观点理解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反应。
例如,因在考试时候因自己比较看重的老师在一旁观看,会使考生紧张。
这是一种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主体反应。
但是,如果这位考生把老师的观看归结为老师器重自己,那么也有可能这位考生会信心十足。
因此,这一定义忽视了对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如归因等方面研究,一定程度局限了该定义的适用性。
王康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这一定义强调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事实上,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于人内部的心理过程,因此这一定义又相对忽视了对个体环境认知的研究。
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观点归纳国外学者的观点可发现,他们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界定如下:A社会互动或社会交互作用;B人际关系;C社会影响;D社会化。
虽然这一归纳反映了国外研究的现状,但是这一归纳回避了不同研究者之间的观点差异。
具体来说,国外学者的观点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种取向方面:心理学取向与社会学取向。
心理学取向的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社会学取向的代表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人类行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强调的群体和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总之分析国外研究者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同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认为研究对象既应包括内隐过程也应包括外部事件,但是在研究方式上或强调微观个体或强调宏观群体。
三、本书视角: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究竟如何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来比较完善的认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呢?本书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这一定义在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的前提下,把个体的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研究对象,体现出对社会与人辨证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从社会心理学起源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揭示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可以说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既受益于心理学关于人格与行为等的基本概念及客观准确的实验方法,受益于社会学关于群体、群体互动理论及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也同样受益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及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跨文化论证。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曾借助于、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借助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应该看到,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最近发展来看,日渐成熟的社会心理学所具有的反哺功能也同样为这些母体学科的振兴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看,它是一门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上述学科简单的拼凑与混合。
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所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
如下照片中反应出的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你认为,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他们将各自对哪些问题感兴趣而展开研究呢?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组织管理领域中,因涉及到领导和群众、群体和个体等各种人际交往心理和规律,因此社会心理学有着普遍的应用。
如著名的霍桑实验。
这一实验开始于1962年,由梅约等人在霍桑工厂开始的。
起初的研究涉及到工人在不同的照明程度下完成工作量的多少,但是后来发现尽管照明程度在逐渐的降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却始终在提高。
之后,研究者把5位女工做为研究对象。
设计在12周内每隔一周改变一项工作条件,如休息时间的次数和长度,较短的工作日,午间供应食品,工作日也不缩短等。
在进行这一系列变动时,研究者都实现和女工协商,他们可以对工厂的管理自由地发表意见。
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无论生产条件怎样发生变化,工人的生产率都稳步在上升,整整12周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
为什么呢?研究者的解释是:研究者对女工的尊重以及女工之间关系的融洽,使她们产生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并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和谐氛围,正性的情绪情感都对组织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或自然环境突变、人造环境特别是都市化和住宅环境等对人的社会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些领域中,社会心理学有着积极的应用。
以自然环境为例来说,日本,岛国,多个岛屿组成,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
在这一地理环境下,日本国民的社会心理表现为1)心胸狭隘,排外。
日本的小孩会围在一起,在外国人的背后指指点点说“外国佬,外国佬”。
多数日本人同外国人相处时感到不舒服,调查发现64%的日本人说不喜欢结交外国人。
有人说,要让日本人完全接受,唯一的办法是出生在他们中间。
2)潜在的不安全感。
在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关心海平面的增高。
日本曾专门拍摄以海难为主题电影,描述日本群岛被大海吞噬,而其他国家都公然拒绝接受他们逃生的人。
为此,他们有很强的“登陆”意识,他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自己的陆地扩大到整个东南亚。
80年代后,日本人换了一种方式,他们首先在美国购买了一个小岛,接着购买了美国很多的房地产和企业,在美国大陆开始扎根。
另外,这一不安全感还表现在对资源的担心,如他们的进口一旦被卡断,他们的生存将有问题,为此,他们强调能源利用,拼命学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
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经受的压力、抑郁、孤独、嗜瘾等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说一名非洲男子曾和朋友一起共进早餐,他吃得很开心,吃完后也没有感觉任何不适。
直到一年后,他得知那顿早餐是朋友用野生母鸡做的,而这正是他们的文化严格禁忌的食物。
于是,那个人立刻感到全身发抖,并在24小时内死亡。
另外,关于肥胖问题,肥胖者饮食的规律性也与社会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在司法领域中,社会心理学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说在目击者证词的准确性方面、在陪审团决议方面以及在记忆恢复现象方面。
例如说在记忆恢复方面的案例,1988年,美国华盛顿洲的保罗被他的女儿指控有谋杀罪,他的女儿声称在这些事情发生后的若干年突然想起来了。
但是根据研究这个案件的专家认为,她的女儿确实相信保罗有谋杀罪,但事实上她的记忆是错误的,这是错误的回忆。
当然保罗最终也承认自己压抑自己的过去的行为,而且他也犯过一些罪。
鉴于这种情况无法证实当时的事实,基于保罗比较坦白,他被判服务于一家监狱审判所。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确定社会心理学明确的历史发展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书采用阶段论的形式来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似乎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即“社会哲学阶段”。
在该阶段,古代哲人对“人性”的讨论开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先河。
其中有两条主要的理论线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影响。
可见,人性以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
另一条线索是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一种理想国是无法实现的,他同时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具有社会需求等观点。
在该阶段,社会心理学主要是根据权威的思辩和社会准则来论述人们的社会行为,论述零散,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思辩的水平,无法用经验证明,无法脱离哲学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社会学对心理学的兴趣虽在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时就有,但却主要表现在以斯宾塞为代表的“有机学派”的“心理还原论”,他们将心理规律看作是解释社会过程的万能模式,试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从而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中的心理学派。
心理学对社会学的兴趣最初形成于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
精神病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应用,揭示了个体的心理调节依赖于另一个体的操纵和控制,从而推动了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经验描述社会行为。
2.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1859 德国学者《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75 德国学者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1897 美国学者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学和伦理解释》的副标题1898 法国学者《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1908 英国和美国学者出版《社会心理学》教科书3.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1900年至1920年冯特完成了10卷《民族心理学》,他写标本书的目的是研究原始民族的语言、道德、宗教、艺术、法律等心理因素,但实际上却偏重于形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