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简
六、 中国古典插花的花形及意念
• 我国从先秦的秉花、佩花、花束开始,到紧随 之后的用容器以水养花的插花形式,有着悠久 的历史,至唐宋年间,瓶(盆)插花逐渐成型, 其花型可从哲理与意境方面分类.
• 主要花型有以下几种: • 理念花、心象花、自由花 、写景花 、篮花
1、理念花
宋代“理学”兴起,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 人们将花人格化,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化成风尚,故有 “理念花”的花型。“理念花”内容重于形式,插花作品 是作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工具。
• 第三主枝作用是使花型得以均衡。可与第一、第二主枝取 同一花材,也可另取其他花材,若第一、第二主枝用了木 本花材时,则第三主枝可选草本花材,以求形体和色彩有 所变化,它的长度应是第二主枝的1/2或3/4。
• 从枝是陪衬和烘托各主枝的枝条,其长
度应比它所陪衬的枝条短,辅助于各个 主枝的周围,数量根据需要而定,能达 效果即可。一般选用与主枝相同的花材, 若三主枝都选择了木本的花材,则辅助 枝应选草本花材。
• (二)花材的选配
• 写实景基本忠实于自然景象,用景中之花材; 写意景则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湖光山色、 雪雨风霜等自然景象。
• 选材广泛,可用山花野草配以清奇枝杈,或选 用有代表性的植物来表现大自然的无穷变化。
• (三)容器和配件的陪衬
• 写景式插花使用的容器多是深度较浅而宽大的 广口浅盆。写景时往往选用一些恰当的配件来
包种括特素定材的美意、境布,局这美是、传色统彩东美方、插造花型所美特、 构有思的美风和格整。体艺术美。素材美:善用木 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布局讲求画理 书法,如“画苑布置为妙” 。色彩创 意 东追 方求 人统 认一 为和 花谐 卉, 是艳 神而 圣不的俗,、以雅一而种不崇淡敬. 造 示 的 使型 主 心 插上 题 惰 花不 为 去 也求 度 对 有规 。 待 一则 追 她 种化 求 , 神, 整 以 圣任 体 花 感由艺悟。发术道讲挥美、求,。修“以身心达养正明性花,
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
以花材的象征含义和特性来取名
• 如以竹、松、兰、菊、 桂花等花材创作的 “君子之尊”
• 罗宁作
• 引自赖尔聪主编《昆明 世博会插花大赛获奖作 品集2》
借助植物的季相景观变化来命名
• 如作品“秋色正酣” •薛立新作
•引自王莲英、秦魁杰主编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以插花作品的造型命名
• 5.合并花型(组 景式插花)
• 合并花型是将两 种相同或不同的 花型组合为一体, 形成一个整体的 造型作品 。
• “春” 谢晓荣 作
• 引自赖尔聪主编《昆明 世博会插花大赛获奖作 品集1》
• 6.写景式插花
• 写景式插花是在盆内的方寸之间表现自然景色的一 种插花形式
• “幽静” 王路昌作 • 引自蔡仲娟主编《中外现代花艺——花之韵作品精选》
• (2)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使素材之间互相比较,各自突出,或使作品 的精华部分得以强调。有对比才能使构图显得生动活泼,不 致平铺直叙。对比有高低、疏密、大小、虚实、色彩的对比 等等。
• (3)宾主关系 插花时要确立宾主关系,避免因主次不 明而造成散漫。 主,是作品的中心内容。而宾则处于衬托的地位。
• 花型也符合植物自然形态。注意光源位置与花 型的关系.花型如直立型、倾斜型、下垂型.
• 2.重视线条的应用
常用木本枝条作为主要花材,运用枝条的不 同线条形态表现不同的外延美与内涵美,使 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 3.高低错落,参差有致
插花的位置安排不可太均匀对称、平齐成列, 要高低俯仰,前后伸展,有所变化 。
• 4.虚实结合,刚柔相济
虚:松、浅、模糊、空白; 实:浓、重、密; 刚:劲、硬、挺; 柔:软、温、绵.
没有虚实就没有画面,没有刚柔就没有深度, 虚实配合好就有层次, 刚柔配合好就有灵气. 插 花时具体应注意疏密有致,浓淡适宜.
5.调整好三种关系
• (1)呼应关系 注意花材的方向性,使材料在俯仰之间、顾盼之间互相联 系, 互相渗透,浑然融为一体,从而生机勃勃,开合自如。
正”,进而“花正心正”。以自然之美
来正人之心态,来怡情娱趣,这是真正
的艺术境界。
二、东方式插花的艺术风格特点
• 1. 注重线条造型: 以自然式的线条型为主. • 2. 讲究意境: 寓情于境, 借物寓意. • 3. 选材简洁: 花材数量不多, 以质和姿取胜. • 4. 配色清新淡雅: 一般一件作品中不超过3种颜
•如作品“腾飞”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 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以自然界山水风光来命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如“漓江春色”
•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 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借鉴古诗词曲赋来给作品命名
• 如“庭院深深”
• 张莲芳作
• 引自蔡仲娟主编 《中外现代花 艺——花之韵作 品精选》
作品以一种情愫和情感来命名
• 如“永结同心”
花型:直立形插花
花材:黄玫瑰、优加利 黄莺
准备:选择一个半圆形玻 璃瓶,放入泡好的花泥, 修剪叶材和花材。 步骤: 1—3、将优加利剪成长短 不一的形状,去掉下部叶 片,底端剪成斜口,插入 花泥中,注意整体造型要 高低错落并有一定的曲线 感。 4、在后部插入一枝黄莺, 与优加利相呼应,高度在 优加利以下。 5、在焦点位置插入黄玫瑰, 插花时用力要适当,一般 讲,主花材、长花枝要插 得深一些,固定出整个作 品的造型,陪衬花材和短 花材插得浅些。 6、完成后的作品。
• 引自黎佩霞、范燕 萍主编《插花艺术 基础》
以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命名的自由度更大
• 如右图,有如蜻蜓点 水,让人联想“小荷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 蜓立上头”的意境。
• 引自黎佩霞、范燕萍主编 《插花艺术基础》
丹凤朝阳
花材:鹤望兰、泰国兰、 巴西木叶、散尾、龟背、 黄莺、玫瑰、百合、扶郎
步骤: 1、 制作一个能够支撑整 个作品的底座,如图所 示,选一个浅的花篮和 一个小花架,在花篮和 花架上固定好包上塑料 纸的花泥,并把整个架 子用绳子绑好。 2—3、自上而下地进行 插花,先插鹤望兰作为 凤头,再用巴西木叶作 为凤尾。 4—6、用巴西木叶打一 圈凤身的轮廓,然后将 泰国兰填入花泥中,要 做得有层次而又丰满。 一只丹凤成型了,接下 来是底部的插花。 7—10、底部的插花按照 水平形插花进行,可根 据图示操作,还可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在底座 中点缀一些百合、玫瑰 和黄色扶郎,就像是丹 凤栖息在百花丛中一般。 11、用一个完美的底座 承托上面的凤。
5.对称式
要求花多,形状整齐,结构紧凑,丰满。可插成各种几何图形, 如球状、椭圆形、倒T形、塔形、三角形。插这种类型的花, 要求大小适中,花形整齐,结构紧凑,造型丰满,表现雍容华 贵、端庄典雅风格,具有热烈奔放和喜悦、欢庆的气氛。
不对称式
该组合图形(如L 形等),用花相 对少些,选用花 材面广,疏密有 致,以表现植物 自然生长的线条 美、姿态美、颜 色美,搭配艳丽、 别致、生动、活 泼。
作品:比翼双飞
四、写景式插花的表现技法
• (一)布局的要求
• 写景式插花讲求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运 用透视的角度用“远近法”来布置景物。多株 布景时要分组处理,四株要三株密集,一株分 开,五株时按三株二株分组,三株按二株一株 分开。高矮各异,不可平齐,也不排列于同一 直线上,且姿态变化,相互呼应,生动有趣。
烘托气氛、渲染景观。
• (四)写意写景的表现技法
• 除了写实写景之外,还可以用概括的、抽象的 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如用粗放的线条模糊地 勾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似像非像,以引起人 们的联想,这种写意的手法往往比实际景观更 加感人。
五、 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
• (一)基本花型的结构 • 东方式基本花型一般都由三个主枝构成
色, 轻描淡写, 清雅脱俗. • 5. 在插制方法上, 采用以三大主枝为骨架的线
条式插法, 对容器和配件的要求较高.
三、东方式插花的表现技巧和要求
1.上散下聚,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
• 起把紧:插花时,各枝条的基部插口应集中靠 拢,如一株生长着的植物,以显示其自然生机.
• 表现花材自然美:如竹子的美在于其挺拔刚劲 的气势,若创作中倾斜使用,就丧失了她的内 涵美。
• 2、心象花 • 心象花盛行于元代,战乱年代的文人插花有
禅悟之意。心象花与理念花决然不同,不以 品格理念为内容,亦不是寓教于花,而是借 花明志、借花消愁或表达内心的祈望,颇具 抽象之艺术美。花材随意性颇大,诸如竹、 桂、莲、佛手、灵芝等等富有象征性或具神 韵者皆可入选。
6、讲求意境,寓意于花,更赋命题
(1)意境 • 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
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 (2)寓意于花 • 以花名的谐音定意 • 以花木的形象定意 • 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 • 按传说、时令定意 (3)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 • 1.规定命题命名 • 2.自由命题命名 • 命名对意境的表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
• 2.倾斜型
• 将主要花枝向外倾 斜插入容器中,利 用一些自然弯曲或 倾斜生长的枝条, 表现其生动活泼、 富有动态的美感。 宜平视观赏。总体 轮廓应呈倾斜的长 方形,即横向尺寸 大于高度,才能显 示出倾斜之美。
• 右图引自黎佩霞、范燕 萍主编《插花艺术基础》
倾斜式
主要将花枝向外倾斜插入容器中,表现一种动态美感,比较活 泼生动,宜多选用线状花材并具自然弯曲或倾斜生长的枝条, 如杜鹃、山茶、梅花等许多木本花枝都适合插成此类型。
• 各枝条的相互位置和插枝角度不同,则
花型就有所不同,可以变换出许多花型, 增加作品的变化性。
(二) 东方式常见基本花型
• 1.直立型 • 第一主枝直立向上插
入容器中,表现刚劲 挺拔或亭亭玉立的姿 态,给人以端庄稳重 的艺术美。宜平视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