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谈新编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板中学校刘勇
在“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中,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显性的德育课程,担任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任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奠基与导向双重作用。
它有别于其他“三线一面”的学校德育教育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初三思想政治课是在小学进行道德教育、初一进行心理教育、初二进行法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它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作准备。
因此,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但是,学生在学习初三思想政治过程中,容易理论与实际脱节,掌握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枯燥书本说教与生动现实思考脱节,片面追求考试或升学高分记忆与知识运用能力培养、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脱节。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习政治无用,无兴趣,迫于压力考前突击记忆,考后无所知,无所感,无所为的不良倾向。
正是基于上述不良倾向,初三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有益改革尝试,力求避免不良倾向。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一、在“明理”即传授系统理论过程中,联系好相关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力求做到以“史实”说话而“明理”,摆脱空洞说教的乏力。
按心理发展规律,初三学生不再处于老师说“是什么”,学生就认定“是什么”的认知阶段,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观点,迫切需要老师阐明“为什么”的问题。
通过历史科的学习,学生对历
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较为清楚,知道一些“是什么”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做好“以史”说话,寓政治理论教学于历史事件中,剖析其中“为什么”的问题,效果更佳。
例如,初三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史,亚非拉国家的悲惨屈辱史有很深印象,而政治课教学中也涉及这方面内容,但它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迅速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加以分析的。
要具备这两个条件,特别是要有大量货币资本这一条件,资本主义国家就展开了海外殖民掠夺。
换言之,这种掠夺是他们获得基本条件的手段,这就使学生从政治角度更深刻地了解了其侵略掠夺的内在要求,这样既深化了历史知识,又寓政治教学于历史事实当中,学生深信不疑。
二、注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现实实际的关系。
理论是从大量表面实际现象中的抽象出来的本质东西。
现实的实际则纷繁复杂,丰富多彩,这其中不乏学生不能看清楚、看全面的表面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因家庭或社会消极面的影响,存在逆反心理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颇具片面性;见一时困难,忽视其成就,不看其将来;见一时小利,不见其危害,或者出现一些偏激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不应回避这些问题,给学生机会,让其发表观点,再分析其道理,运用好新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可先让学生收集现实中人口众多,资源开发不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带来的种种危害的资料,讨论98年长江、松花江特大洪灾深刻的原因。
有了这些事实材料,教师再根据教材中的理论教学,学生思维发散,吸收知识主动,效果明显不一样。
三、在“明理”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情感教育。
这本身是思想教学的任务之一,它犹如政治课教学中的灵魂。
教学中,教师应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强烈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与学生沟通,达到情景交融,使学生爱憎分明。
切忌腔调老陈,“无动于衷”,“心平气和”。
当然这些情感又需是自然的,顺
理成章的,而非牵强附会的。
比如,教学奴隶制的野蛮残忍,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的禁锢,资本主义的血星掠夺,资本主义剥削和民主的隐蔽性与虚伪性等,教师都应动之以情来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明理中产生情感,从而完成思想政治课的“双重”教学目标。
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教材理论的系统性和重点理论的突出。
全书以生产力观点为主,始终贯穿这一中心理论。
这样既对各种社会形态更替的原因有深刻理解,又对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准确地把握。
因为,无论古今中外,各社会各国家,谁注意了生产力的发展,谁就会获得成功。
学生真正牢固树立了这一观点,对教材中许多理论的理解都会有直接帮助。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理服人,真情感人,从而完成智育、德育双重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一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