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克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休克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休克诊断与治疗
重症医学科:周连军
.
1
一、休克的概念 二、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临床表现 三、休克的分类 四、休克的诊断 五、休克的治疗
.
2
六、低血容量性休克 七、心源性休克 八、分布性休克 九、梗阻性休克
.
3
一、休克的概念
各种病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 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减少为基本原因的急性循 环功能衰竭综合征。
这个阶段的临床表现:血压略有下降,心率轻
度增加,有早期周围血管. 收缩的表现。
5
.
6
.
7
2、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的耐受性较差对
儿茶酚胺的收缩血管的反应降低。微静脉和小静脉对 酸的耐受性较强,持续保持收缩。(多灌少流)
此时的临床表现是休克典型的表现:血压下降、
氧输送(DO2)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 休克的本质:组织细胞缺氧
.
4
二、休克的病理生理特点
1、 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前
阻力增加,微循环灌注减少,同时,动-静脉短路 开
放,导致组织缺氧加重。
内脏血管和皮肤小血管强烈收缩,但脑血管
和冠状动脉的收缩不明显。
.
28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凝血功能。
.
29
6、治疗
➢ 病因治疗:创伤急诊手术止血
➢ 液体复苏:
常用的晶体液为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不 主张用5%葡萄糖。高张盐溶液扩容效果好,但不 降低死亡率。胶体液包括白蛋白、羟乙基淀粉、 明胶、右旋糖酐 、血浆。
.
30
➢ 复苏液体的输注: 静脉通路的重要性:中心静脉 容量负荷试验:20-30分钟内快速输入 250-500ml液体,观察CVP和BP、HR变化。
4、血流动力学指标:Sv、CO、CI。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监测、电解质与肾功能监测、 凝血功能监测。
.
16
五、休克的治疗 减少进一步的细胞损伤,维持最佳的组织
灌注,纠正缺氧。 1、早期复苏:
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保证氧供 循环容量的调整: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
17
70%作为最终目标,28天死亡率下降16%。
.
20
2、病因治疗是治疗休克的基础 失血性休克:彻底止血 心源性休克:治疗心肌梗塞、纠正心律失常 分布性休克:去除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
常的原因(抗感染、抗过敏) 梗阻性休克:解除梗阻
.
21
3、延续性支持治疗
继续维持组织灌注 纠正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容量负荷的管理 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分布性休致休克的病因、一定程度的血 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及组织缺氧的表现、 器官功能的改变。 1、诱发因素:病史和伴随症状。 2、临床表现:基本生命体征、皮肤黏膜、 神志、尿量。
.
15
3、生物学指标:SvO2或ScvO2、Lac清除率、 动脉血的PH值、BE。
.
22
六、低血容量性休克 1、概念:因快速大量失血、失液等因素导致有效循 环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
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不足,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组织灌注减少。
.
23
2、病理生理改变:有效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导致 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 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移位,最终导致MODS。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皮肤黏膜湿冷、苍白、发绀、 周身皮肤发花。
.
8
.
9
3、微循环衰竭期(DIC)
瘀滞在微循环中的血液浓缩,血液流动更加 缓
慢,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管内皮损伤,组织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释放出
大量的细胞因子,引起SIRS。
临床表现为MODS,使休克走向不可逆。
休克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无法绝对分 割
CVP ﹤5mmHg、PAWP ﹤ 8mmHg
乳酸和BE的监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26
失血的分级
分 失血量(ml)失血量 心率
血压

占容量 (次/分)
比例
(%)
Ⅰ ﹤750
﹤15 ﹤100 正常
Ⅱ 750-1500 15-30 ﹥100 下降
Ⅲ 1500-2000 30-40 ﹥120 下降
Ⅳ ﹥2000
➢ 输血:Hb≤70g/L输红细胞悬液 血小板<50X109/L或血小板功能低下需输血 小板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目的为了补充凝血因 子的不足。
.
31
➢ 血管活性药物与正性肌力药物
1、多巴胺:作用于三种受体(血管多巴胺受体、 心脏β1受体、血管α受体)
0.5-5ug/kg主要作用于脑、肾、肠系膜血管,使 血管扩张,增加尿量;(2008年SCCM指南明确指出小 剂量多巴胺没有肾脏保护作用)
的。
.
10
.
11
.
12
三、休克的分类 分类是进行临床治疗的需求
1、按病因分: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 内分泌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
13
2、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分: 循环系统中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阻力血管(动 脉和小动脉)、毛细血管、容量血管、血容量、心 脏。
复苏的终点目标是什么? 补液补多少?“需多少补多少 ”
.
18
复苏的目标: 不要将BP、CVP、CO作为复苏的最终目标,
可以作为阶段性目标。最终的目标要与组织灌注
相关,如SvO2或ScvO2、Lac、动脉血的PH值、 BE等指标。
.
19
Rivers的一项研究对一组感染性休克患者把 CVP 、MAP作为阶段性治疗目标,将ScvO2 ≥
.
24
3、病因
显性丢失:失血、呕吐、腹泻、脱水 非显性丢失: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
或进入体腔。
.
25
4、诊断
病史:循环容量显性或非显性丢失
症状: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
体征:收缩压下降( ﹤ 90mmHg,或
者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g)
或者脉压减少( ﹤ 20mmHg )
尿量﹤0.5ml/(kg.h)、心率﹥100次/分
﹥40 ﹥140 下降
呼吸频率 尿量
神经系统
(次/分) (ml/h) 症状
14-20 20-30 30-40 ﹥40
﹥30
轻度焦虑
﹥20-30 重度焦虑
5-20
萎靡
无尿
昏睡
.
27
5 、监测 一般监测: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
精神状态。
血流动力学监测:IBP、CVP、PAWP、CO SV。
氧监测:SpO2、动脉血气分析、DO2、SvO2 动脉血乳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