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郭克莎原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加入WTO 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将发生必要的转变,贸易政策也将进行相应的转变。
在这方面,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试图对此做些简要的分析和评论。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不同取向: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1.贸易战略的理论分析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取向,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即如何对待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2001)认为,发展战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一类是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几年林毅夫连续发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999、2001、2002),试图从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两方面系统论证他的比较优势战略思想。
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意林毅夫的观点。
王允贵(2002)对林毅夫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第一,比较优势战略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这一战略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析的视野,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第二,把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作比较优势战略(而不是赶超战略)的成功,不符合日、韩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三,比较优势战略是一个四平八稳、慢吞吞的战略,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其风险并不比赶超战略小。
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够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
比较优势有静态与动态之分,静态比较优势指的是现时的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指的是转换中的比较优势。
虽然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总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当我们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时,所使用的比较优势只能是现时的,因而是静态的比较优势;如果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那指的就是未来某一时点的比较优势,而未来的比较优势对现时而言只能是或仍然是比较劣势。
因此,林毅夫所说的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实质上就是静态比较优势的战略,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则属于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静态比较优势战略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就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林毅夫等人认为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转变为相对丰裕,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竞争需要,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实现动态的比较优势。
然而,这里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其一,在现代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绩效;其二,推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能不能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变,是有利还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转换。
从理论上说,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为,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的趋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发展中国家如果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加强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将影响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差距,阻碍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相应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包括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教训已经很多,而获得经济长期较快增长或取得较高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却相当少见。
2.国际经验林毅夫以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成就,来作为论证比较优势战略成功的例证。
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是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吗?首先,日本在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时期所推行的恰好不是遵循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1972年日本通产省副相的一段话可以表明这一点。
他说,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日本应当把它的未来寄托在那些劳动密集型工业上。
但是,通产省决定在日本建立要求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的工业,那些从生产比较成本考虑最不适合日本的工业,如钢铁、石油加工、汽车、飞机、多种工业机器和以后的电子工业,包括电子计算机(黄素庵,1990)。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也说过:日本的产业政策通过与现代经济理论(指比较优势理论)相反的做法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林德特等,1992)。
其次,韩国和台湾地区所推行的发展战略也不是比较优势战略,而更多地被认为是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Amsden(1989)和Wade(1990)指出,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远超过让市场和比较优势自由发挥作用的范围。
他们认为,韩国和中国台湾确立了发展工业的优先顺序,并毫不犹豫地采取干预手段(包括补贴、贸易限制、行政指导、国有企业,以及信贷分配等政策),按照预定目标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
至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实际上,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中所发展的产业,也不完全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主要是由于小国(地区)经济和资源条件的原因,如同林毅夫(2001)所说,因为人口规模太小,自然资源极度缺乏,难以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
它们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多地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而不能过分地归结为推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成功。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1993)也说过,东亚的优势“不应着重归因于采用了更‘合理的’市场导向政策,而是要归因于各种周期性和历史性因素的结合,以及归因于强有力的、有选择性的国家干预。
”3.中国的战略取向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配置资源,那么不需要相应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作用,因为市场机制就能够引导企业这么做。
而推行某种发展战略及政策,实行不同形式和强度的政府干预,是为了改变市场调节的格局,或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必然形成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模式。
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初期阶段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开放环境下的资源配置资源面临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只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一味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适度突破比较优势原则,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和出口。
在世界需求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前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即使在近期内可能达到最优,从长期来看也势必是劣化的;而后一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尽管近期内可能是次优的,但长期趋势将不断走向优化。
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而取得重大经济绩效的成功经验,对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突出的启迪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对外贸易战略推行的基本上是一种违背或逆比较优势的战略,即以大力发展和出口资本、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为战略导向,这一战略导向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机电产业高速增长和出口迅速扩大,带动了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持续高速增长。
近20年来的实践证明,与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相比,突破比较优势理论的战略取得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
如果说动态比较优势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的突破,又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那么,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
在加入WTO 后全方位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战略将进一步推进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但在WTO 规则下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除了要充分发挥国内需求的作用之外,合理而有效地继续实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依然是贸易战略的基本取向。
这个战略取向要与产业结构战略的取向保持一致和协调。
总的说来,工业对外贸易战略要适应、支持和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要推动高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出口。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需要处理好政府干预的问题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中国加入WTO 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J.A.Brander )、斯潘塞(B.J.Spencer )、克鲁格曼(P.R.Krugman )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以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企业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体内容,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
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与国外寡头厂商进行古诺(Cournot )双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政府通过对国内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可使其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利润,同时减少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带来的本国厂商的利润增加可以超过政府的补贴支出,从而使本国的国民净福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