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税负简析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
宏观税负是反映政府经济规模及政府干预市场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它不仅影响着国家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能力,而且还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一、我国宏观税负的现状分析政府总体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不妨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既包括“税”,也包括“费”。
各种收费、罚款均是依仗国家的职能而实现,具有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特点,其亦用于政府各部门支出,与税收的性质并无区别,尽管其分配过程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之中,但其税收意义上的负担却是有形的事实。
因此,在这三个口径的税负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税收收入加上财政收入退库、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收入,制度收入这一大口径宏观税负进行比校分析,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0%~25%之间,这一水平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据财政部不完全统计,截至1996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有344项,地方收费项目多少不一,最多的省达470项,最少的省也有50多项。
全国各类基金项目共计421项,其中375项基金为省级政府越权设立。
1996年全国收费、基金收入总额为3621.9亿元(不含社会保障基金1014.7亿元),扣除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取消的收费、基金数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46%。
过多的收费侵蚀了税基,特别是在先收费、后征税,税“软”费“硬”的情况下,形成了“费挤税”、费大于税的状况,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
同时,收费过多过滥,加重了企业负担,使本已资金短缺的企业雪上加霜,抑制了企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纳税能力下降。
并且由于税费不分,企业在抵制收费的同时,往往抵制纳税,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从宏观税负绝对量和增速两个方面来看,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在2006年之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先快速增长,之后呈缓慢增长的发展态势。
在2007年,由于财政、税收的大幅增长造成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急剧提高。
由于中国的税费改革进展缓慢,所以中国宏观税负的增加直接体现了中国的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的加重,这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在中国物价水平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税负过高,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也会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
2005年《福布斯》发表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内地的税负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法国,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国家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
另外,在2007年发表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中国内地的税负仅次于法国和比利时,名列世界第三,仍然“稳居”亚洲第一。
宏观税负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和政府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限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
在我国,宏观税负的计算方法通常是狭义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
在OECD标准中,作为分子的税收收入包括狭义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两部分。
在“大财政”标准下,我们采用狭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土地收入之和,作为“税收负担”指标的分子由于,预算外收入中的一些税收附加收入具有税收的特点,所以应纳入税收管理。
同样地,在“大财政”标准下,由于土地出让金的规模之大,理应纳入税负的计算中,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我国税负的真实水平。
二、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国际经验(一)比较口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家的分类,我们把纳入比较分析范围的国家划分为两大类,即: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工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日本、新西兰、挪威、瑞士、美国以及欧盟15个老成员国等,共计23个国家。
IMF把其余国家划为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各国GDP、税收收入数据是否充分以及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否具有可比性两个因素,我们选择了巴西、捷克、智利、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波兰、罗马尼亚、泰国、土耳其14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分析对象。
因我国还没有将社会保障基金变成税收,为了保证可比性,先用不含社会保障税的税收收入计算比较中外税负,再行比较包含社会保障税的中外税负(文中不特别注明含社会保障税时,宏观税负计算中使用的税收收入不含社会保障税)。
(二)对工业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税负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国家的整体宏观税负由上升转为稳定。
工业国家宏观税负的算术平均值在1990年和1995年分别为27.40%和28.11%,2000年~2003年分别为29.88%、29.70%、29.48%和30.08%.1990年~1995年宏观税负上升0.71个百分点,1995年~2000年上升了1.77 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基本保持在30%左右。
工业国家各国之间的宏观税负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大多数国家宏观税负变动幅度较小。
在23个工业国家中,宏观税负最高的是丹麦,其宏观税负一直高于45%,而在2000年~2003年期间一直保持在47%以上;宏观税负最低的是希腊和美国,希腊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和1995年分别只有17.85%和18.97%,美国的宏观税负基本上保持在20%上下,2003年仅为18.74%. 从变动趋势上看,奥地利、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瑞典、英国和美国的宏观税负近几年出现了小幅下降的趋势。
(三)对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税负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宏观税负由小幅度上升转为稳定状态。
1990年和1995年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9.40%和20.45%,2000年~2002年分别为20.83%、20.85%和20.63%.从1990年到1995年宏观税负上升了1.05 个百分点,从1995年到2000年上升0.38个百分点。
进入20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趋于稳定,保持在20.63%~20.85%之间,变幅很小。
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的宏观税负存在一定的差别,变动幅度大小不一。
在14个发展中国家中,宏观税负最高的是匈牙利和土耳其。
匈牙利的宏观税负一直在25%以上,其中1995年高达32.94%,土耳其的宏观税负除1995年为19.84%外,其余年份的宏观税负均在25% 以上。
14个发展中国家中,宏观税负最低的是墨西哥和泰国,其宏观税负近几年只有15%左右。
(四)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比较纵观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宏观税负,可以看出,工业国家的宏观税负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工业国家宏观税负算术平均值超过发展中国家8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
无论是工业国家之间,还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国的宏观税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各国政府所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范围各有不同,经济体制和税收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所致。
就宏观税负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大部分工业国家由于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已经比较规范,税收制度也相对完善、稳定,所以宏观税负在未来应保持相对稳定。
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相应扩展,加之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未来宏观税负水平应有一定的提高。
(五)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水平比较总体看,含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水平相比较,都属于较低水平。
我国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大大低于大部分工业国家。
我国宏观税负在2004年达到最高水平18.61%,这个水平比2000年以后工业国家30%左右的平均税负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与发展中国家2002年20.63%的平均宏观税负相比,2004年我国宏观税负低2个百分点左右。
分层次比较,我国宏观税负与宏观税负较高的匈牙利和土耳其相比低7个百分点左右。
把中外社会保障税或社会保障基金都加入税收收入中,计算宏观税负,进行同口径对比,我国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1994年为12.55%,1997年达到13.39%,此后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4年达到 22.83%.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比较,1994年高出1.59个百分点,2004年高出4.22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水平高,覆盖面广,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比差距大于发展中国家。
工业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2002年间保持在37%~41%的区间,比我国宏观税负最高的2004年高出15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
同期,发展中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2002年间保持在26%~29%的区间里,比我国2004年宏观税负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
早在1983年,原世界银行部顾问基思?马斯顿采用实证分析,选择21个国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
他得出的结论是:低税国家的人均GDP 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社会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均大于高税国家。
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量关系是: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高税收负担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律,而对低收入国家来说,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
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各国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各种类型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为30%以上;发展中国家税负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间。
按照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发展中国家税负水平的一般情况看,15%~25%这个区间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为适宜,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平均利润水平。
三、合理宏观税负水平的选择宏观税负合理水平的选择首先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过高的税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因此,也不利于税收的持续增长。
早在1983年,前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基思·马其顿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1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基本关系: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个百分点;高税收负担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
按照西方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发展中国家税负水平的一般情况看,15%-25%这个区间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为适宜。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早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还不发达,2007年人均GDP刚达到2460美元,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不可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