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上,因为阶级矛盾、社会制度变革、民族矛盾激化等原因而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从中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军事思想理论遗产。
在中国古代许多珍贵的军事思想中,我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孙子兵法》。
关键词:孙武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影响深远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译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宝藏,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逻辑严谨,语言凝练。
其作者为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孙子或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
出身将门。
其父孙冯,为齐卿。
因避齐国内乱,孙武投奔吴国,来到吴国后,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
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
孙武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进献吴王阖闾,被任用为将。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协助阖闾率军伐楚,五战五捷,以三万人破楚二十万众,攻入楚都郢。
《史记》上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名著《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共十三篇。
篇名依次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前的战争经验,论述了战争观、安危观、战略思想等有关战争全局的问题,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于人”等指导战争的规律和原则,考察了敌我、众寡、利害、强弱、虚实、勇怯、逸劳、攻守、进退、奇正、迂直、围阙、治乱、为不为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在治军思想和将帅修养、将帅选拔等方面也提出了不少重要准则。
全书特别强调尊重战争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着丰富的素朴的军事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思想。
该书历来被推崇为“兵经”、“武经”,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学术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孙子兵法》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军事思想,这些优秀的军事思想甚至在今日都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其思想的高度和生命力可见一斑。
首先是关于战争观的思想。
《孙子兵法》在关于战争和国家安危的总的看法中,包含着不少素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一,慎重对待战争。
《孙子》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它要求认真研究、审慎对待战争这一国家大事,要求人们看到,“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还特别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第二,国富是兵强之本,国富才能强兵。
军事实力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
《孙子》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它还提出了“因粮于敌”、“务食于敌”这样的以战养战的思想。
第三安不忘危,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忘战必危。
《孙子》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只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其次是关于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经验和中国古代军事家深邃的战略思想。
第一,上兵伐谋,全胜为上。
《孙子》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
为了实现全胜的战略意图,就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总体战略、谋略的运用和外交斗争的作用。
《孙子》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述思想,后来为我国历代兵家所推崇。
第二,兵情主速贵先,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孙子》指出,“兵之情主速”,“兵贵胜,不贵久”。
为了达到速胜的目的,它要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而击虚”。
孙武还阐述了集中优势兵力这一用兵的基本法则。
《孙子》最先指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为了形成这种“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孙子》要求察明敌情和隐蔽我方军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孙子》这种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杰出思想,为我国历代兵家所肯定和阐发。
第三,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孙子》指出:“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它认为,重复过去的战法,不可能赢得胜利;由于情况的变化,取胜方法的变化亦无穷。
它提出了“强而避之”,“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用兵原则。
它还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天时、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用兵方式。
另外,《孙子》最先总结得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科学真理。
它还指出:“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即只有对战争中的各种情况、各种因素有尽可能多的了解,胜利才有充分的保障。
它进而提出了知“道”(这里作客观规律解)、知“胜之道”的要求。
它认为以下凡五皆属胜之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次是关于治军思想和将帅修养。
孙武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治军思想,阐明了统兵将帅的“为将之道”。
第一,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通志于众,赏罚分明。
《孙子》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它认为,“文”的办法(指说教、安抚、许愿、奖赏等)和“武”的办法(指用军令严逼,用军法严惩等)必须双管齐下地使用,这样部属才能服从指挥,军队才能成为必胜之军。
第二,审形势,知下情,亲士卒,虑多成。
《孙子》指出:善战者,能“择人而任势”。
《筹海图编》指出:“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
”强调统兵将帅制定作战方略时,必须弄清和熟知敌我态势、战区地理形势等。
第三,总文武,兼刚柔,智、信、仁、勇、严五材俱备。
《孙子》提出:“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为了把国家和国君辅佐好,统兵将领必须全面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质。
这些要求,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借鉴和启发意义。
《孙子兵法》的影响与地位《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各国产生最早,而且由于其自身的深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世界各地和人类社会活动诸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巨大的声誉。
日本史书记载,吉备真备作为日本第8次遣唐使,于735年回日本时带回了《孙子》等大批中国古籍,被日本学者誉为《孙子》的“将来者”、传播者。
此后,日本的《孙子》和中国古代兵学的研究一直很盛,遍及宫庭、朝野、民间。
西方于1772年,在巴黎最早出版了《孙子》的法译本。
有材料说,拿破仑被囚后读了《孙子》,曾哀叹早读此书,不至于有滑铁卢之败。
英、德、俄、捷、朝、越等各种文字的《孙子》译本,也相继问世。
现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的重要军事院校,都把《孙子》等中国古代兵书指定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研究《孙子》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也在世界各地经常召开。
各国学者对《孙子》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见智见仁,心得不一。
其中,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注意研究和挖掘《孙子》等书中适用于现代战争理论的战略思想。
二是注意研究和挖掘《孙子》等书中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思想。
哲理性强的思想必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当代《孙子》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还被人们运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人才发现,干部培养,素质教育,上下级等人际关系处理,对抗性体育竞赛等人类社会活动的诸领域。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
参考文献:孙武:《孙子兵法》,郭化若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版。
陈宇:《孙子兵法精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版,第23页、78页。
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版,第113页。
褚良才:《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45页、第83页。
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