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演示实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长岭镇平林中学肖少杰
物理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而演示实验却是实验的一部分。
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物理实验更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好的课堂演示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高课堂效率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用演示实验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形成物理概念。
但是演示实验也不是多多易善,必须根据授课的特点,创设不同的物理情景,导入实验。
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应做好以下环节。
一、课前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中学物理课堂有自己的特点,设置问题--解决问题。
物理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
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一上课教师先做三个演示实验:将木块浸入水中木块漂浮;将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石腊悬浮;将铁块浸没水中铁块沉底。
然后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导入新课。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通过对现象的演示,形成物理概念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概念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接受。
而演示实验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演示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较直观地展示出来,直观性强的物理现象容易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所以,演示实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这一节时,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概念理解困难,如果老师利用好演示实验,层层深入引导,并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第一手资料,在愉快的合作中探究物理规律,形成自由落体的概念,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总结现象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
如果我们设置一定的物理情景,通过物理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就更有依据和说服力。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索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加速度、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四、验证规律,巩固知识
归纳和演绎是获取物理规律的两条主要途径,有时我们根据经验,假定规律,然后用实验再来验证。
验证实验法就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先由已学物理知识,理论推导平抛运动规律,再跟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来验证规律。
学生这时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在明确目的的指导下,设计出很多实验方案。
又如在《力的合成》教学时,在已知平行四边形定则前提下,由学生和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一同设计实施实验,这样能更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
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已知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
五、合理利用,突破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在新课的讲授中,还是在习题课中,我们都会遇到难点难以突破的问题,这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问题比较抽象,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模型,形成概念,而且有些原理规律还远离我们生活,在生活中也难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现这种现象,这样就为学生形成一个具体的表象带来了困难,所以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也是物理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把某些规律利用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出来,不但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接受,愿意接受,还将难点顺利突破。
比如研
究杆作用力方向的问题时直接告诉学生杆受到的力沿杆的方向学生接受起来很难,而且画受力分析时也总是画错,那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可以准备一根细绳,和一根两端连有小弹簧的弹性较好杆,这样就能很直观的看出杆的受力方向。
在教材必修有一个用水柱显示平抛轨迹的平抛演示仪,学生对其中的原理理解不透,也没有动力去理解透,如果老师先将演示实验成功给学生展示,学生自己就会问其中的道理,然后教师再讲解原理,学生就会兴趣很高,甚至有的学生自己就会分析出原理。
如果再让学生自己回家做一下,拿到班里展示,那样学生兴趣会更高。
上面这两个演示实验非常简单,但效果明显,说服力强,生活中很少接触到。
所以,有时合理利用演示实验,对于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倍深。
演示实验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还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操作熟练、效果明显、确保一次成功。
所以,教师在准备演示实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实验目的是否明确。
教师要明确演示某一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突出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哪些操作要素,如何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维,得出结论,甚至有时可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重点。
二、教师应重视实验过程的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注意本身行为的示范作用对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物品整洁,排列有序,设计合理,操作规范,面向学生,态度从容,边做边讲。
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贯彻到全部演示实验中,而且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结合本身的示范操作,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强调。
三、实验本身简单易行,原理简单。
演示实验的装置要简单,操作要简便,以减少因仪器过多、装置复杂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演示实验能在较短的时问内完成。
四、实验现象直观明显。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保证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实验时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用的仪器要大一些,演示桌的高度要适当;教师在演永示时身体不要遮住仪器,或挡住一部分人的视线,仪器之间也不要互相遮挡。
五.确保实验操作安全。
课堂演示实验中,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事故,教师都负有责任。
实验过程中能否确保师生的安全,取决于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是否严格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
六、学生可参与性要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的主体,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演示,启发学生思维活动。
由于演示实验的特点是时间短,观察者多,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演示的现象进行有准备、有目的的观察,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甚至变演示为分组,这样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对原理的认识。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
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的过渡,使概念、规律、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
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特别是演示实验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当然,要想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教师还得不断更新观念,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