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面临的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北魏解决统治危机的改革思路: 1、弥补政治制度的欠缺; 改变基层的宗主督护制统治方式 调整混乱的赋税制度 2、取消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协调与缓和社会矛盾。
冯太后与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 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5岁)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族 源:东北(大兴安岭一带); 魏晋时:拓跋部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东晋时: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386年:建立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帝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迫在眉睫
东汉后的政权更替情况
东 汉

西 十六国 晋
北朝

蜀吴
东晋 南朝
公元301至460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 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燕、后燕、南燕、 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赵、后赵、成汉、胡夏等 十六个政权,此外当时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 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政权并存或更替,因此历 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并不止十六个国家。
北魏帝王世系表:
道武帝:拓跋珪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 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同年改国号为魏。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 献文帝:拓跋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 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以整顿吏治
俸禄制,即将官吏划分等级,发给薪资,经历了秩石制 和品级制两大阶段。秩石制源于秦国,秦汉成为定制, 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约千年。三国时曹魏 官分九品,与秩石并行。北魏太和八年,颁行俸禄制, 按官员品级发给俸禄,规定百官在俸禄之外贪赃满绢一 匹者,即处死刑。俸禄制历北齐至隋、唐统一,推行于 全国,一直沿袭至清末。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⑵均田制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占田权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 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太和九年《均田令》
均田制
均田,即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农民 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为国有 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计口授田”
“计口授田”,是拓跋氏在孝文帝之前实行了一百多 年的一种制度,带有氏族公社制度的残存,如“先贫后 富”的土地分配原则。后来制定均田法的时候,“计口 授田”精神很大幅度地被吸收进去了。
从史料中看,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统治的时候起,就 有屯田和“计口授田”。当时,拓跋氏正从游牧的原始 社会末期向定居跃进,“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 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计口授田”带“民屯” 性质,劳动者包括俘虏来的“山东六州民吏”与“徒何、 高丽杂夷”以及“百工技巧”,安排在平城附近的畿内 之地。以此为基地,逐渐向更辽远的一条农垦线上扩展。 这些劳动者身上带有强制性,很像是国家的军事隶农。 国家不仅给他们分配土地,还给农具和耕牛,这些耕牛 很大可能是对蠕蠕的战争中掠夺过来的。
均田制始于孝文帝太和九年的均田令,至唐前期一直是 政府的基本土地制度。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在均田制推行的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并未消失,而 是被纳入了均田制内。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 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均田制推行的关键,在于土地的“还受”:“诸民年及 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农民所受之田大多不准买卖,年老身死后,还田给官府。 但“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另外宅田也可以买卖。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黄河流域当时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内民族众多 D、中国正处于政局大分裂时期
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 对中原的危害。
豪右所占夺——豪强兼并土地; 民多荫附——自耕农破产,脱离政府控制; 皆无官役——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倍于公赋——阶级矛盾激化; 岁饥民流——农民流亡,农业劳动力流失;
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 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
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⑶三长制 ——抑制地方豪强、加强基层管理
北魏初期,宗族坞堡林立。政府利用“宗主”来管理基层。 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 国家不得征调。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 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 荫户也成为国家的编户,这就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 农数量,有利于政府收入和农业发展。
431年灭胡夏 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
影响: 结束西晋以来的北方分裂割据; 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战书上写道:“吾今所 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 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 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历史意义: 拓拔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转向农耕为
主的定居生活; 完备了国家机构,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3)拓跋焘(太武帝)统一北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