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汇报内容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汇报内容

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2020)文本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一五年十二月编制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等级:规划甲级【建】城规编第141248号院长:曾九利(注册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张惜秒(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沈莉芳(注册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名称: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2020)项目编号:2013AQTCDXXXX056项目审核:杨潇(注册规划师、工程师)项目负责人:钟震(工程师)编制人员:蒋治国(工程师)徐本营(工程师)袁薇(工程师)周垠(工程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地名规划体系 (3)第三章市域地名命名规则指引 (6)第一节地名命名基本规定 (6)第二节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指引 (7)第三节行政区划命名指引 (7)第四节市政交通设施命名指引 (8)第五节公共空间命名指引 (11)第六节建筑物命名指引 (12)第七节市域地名调整与优化 (14)第四章市域历史地名文化保护 (15)第五章郊区(市)县地名规划指引 (17)第六章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地名规划指引 (22)第七章中心城区地名区块命名指引 (23)第八章市域地名规划实施保障 (31)第九章附则 (32)附录一 (33)附录二 (34)附录三 (37)附表 (39)附表1:中心城区道路通名使用指引表 (39)附表2:中心城区道路专名采词指引表 (39)附表3:中心城区地名区块编码一览表 (39)附表4:老城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0)附表5:老城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1)附表6:北部商贸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2)附表7:北部商贸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3)附表8:昭觉寺—东郊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3)附表9:昭觉寺—东郊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3)附表10:牛市口—东站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4)附表11:牛市口—东站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4)附表12:玉林—九眼桥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4)附表13:玉林—九眼桥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5)附表14:双楠—红牌楼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5)附表15:双楠—红牌楼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5)附表16:光华—浣花溪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6)附表17:光华—浣花溪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6)附表18:茶店子—金沙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6)附表19:茶店子—金沙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7)附表20:黄田坝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7)附表21:黄田坝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8)附表22:安靖湖—大天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8)附表23:安靖湖—大天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49)附表24:凤凰山—北湖—熊猫文化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49)附表25:凤凰山—北湖—熊猫文化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50)附表26:龙潭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50)附表27:龙潭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50)附表28:十陵—东村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50)附表29:十陵—东村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51)附表30:三圣乡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51)附表31:三圣乡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52)附表32:高新南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52)附表33:高新南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52)附表34:簇桥—武侯科技园区块控规单元名称一览表 (53)附表35:簇桥—武侯科技园区块专名词源索引表 (53)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成都市丰富的地名文化,规范和指导我市地名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编制《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 —2020)》。

第2条法律效力《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2020)》是本市地名管理的法定指导性文件。

在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从事地名规划编制和地名管理等相关活动时,应当遵循本规划。

第3条指导思想1. 构建地名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地名规划工作机制,为全市各项地名规划的有序编制奠定基础。

2. 加强城市地名管理,切实明确地名命名、地名保护、地名优化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实现地名管理的前瞻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3. 提升地名文化内涵,以地名反映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文化特色,增强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第4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区域的范围。

第5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第6条规划目标本规划结合成都市城市建设现状和城市发展战略,以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为重点,通过对市域范围内地名命名要素的研究,构建合理有序、层次分明、简明可操作的地名命名和管理体系。

第7条规划原则1. 坚持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成都市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老地名进行保护和利用,对新开发地区的新地名命名应以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为主,实现新老地名的和谐统一,提高地名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使地名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保持长期稳定。

2. 坚持规划制定需要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地名规划应当结合城市行政管理的实际特点,根据实际管理权限合理制定各部分的规划控制内容。

同时,制定相应的地名命名规则时应以便于实际审批管理为原则。

3. 坚持与城乡规划和相关部门相协调的原则。

紧密结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所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要求,合理建构各类地名的空间布局体系,充分体现城市发展的空间指向和布局特征。

同时注重与公安、建设、交通、房管等相关部门协调。

4. 坚持反映成都的自然、历史、人文与城市特色的原则。

规划制定要求与成都的自然、历史、人文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同时保证词义贴切,并具有明显的指位功能,方便社会使用。

第8条规划对象本次地名规划对象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 山、河、湖、湿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2. 郊区(市)县、乡镇(街道)等行政区划名称和村、社区等名称;3. 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站点等市政交通设施名称;4. 城市公园、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5. 住宅小区、高层建筑物、大型楼群等建筑物名称。

第9条规划依据1. 国家有关地名管理的法规、规章及文件: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的通知》(民发〔2005〕65号)。

2. 成都市有关地名管理的相关法规及文件:《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成都市建筑物名称备案管理办法》。

3. 成都市城市规划的相关文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4. 《成都市地名录》、地名普查资料等相关地名信息资料。

5. 《成都县志》、《成都城坊古迹考》等城市历史资料。

第二章市域地名规划体系第10条地名规划的定位地名既是社会生活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城市地名规划应做到规范化、层次化,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既便于政府管理和市民使用,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

地名规划应由相应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在编制的过程中,地名主管部门应寻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多部门紧密结合,有效互动,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11条地名规划体系与作用依据成都市地名管理工作特点,结合城市规划编制阶段特征,建立“分类型、分层级”的地名规划体系,形成地名规划和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全市地名规划分为三类:“地名总体规划”、“地名分区规划”和“地名专项规划”。

1. “地名总体规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地名分区规划提供前瞻性的控制和引导,形成总体层面逻辑清晰、相互衔接、规范有序的地名格局。

规划内容侧重于地名命名功能和文化研究;通名、专名使用规则制定;区块单元空间划分和命名指引以及提出地名保护和优化工作的原则要求,该阶段不涉及具体地名的命名。

“地名总体规划”包括: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和郊区(市)县地名总体规划。

2. “地名分区规划”的主要作用是,在相应层次的地名总体规划指导下,以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具体落实地名的命名于已划定的地名区块范围,规划内容侧重于详细命名方案制定。

3. “地名专项规划”的主要作用是,以相应层次的地名总体规划为依据,针对具体某一地名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命名方案。

规划内容侧重于专项地名的命名原则、命名方法和命名方案的制定。

地名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具体地名的命名工作。

“地名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水文系统等相关地名专项规划。

第12条地名规划的编制1. “地名总体规划”按照以下规定编制:(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编制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板块的深化研究工作纳入该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不另行编制总体规划。

(2)根据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各郊区(市)县根据自身特点,编制郊区(市)县各自的地名总体规划。

2.“地名分区规划”按照以下规定编制:以相应层次的地名总体规划为依据,中心城区在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划定的中心城区地名区块单元基础上编制各区块地名分区规划;各区(市)县民政部门应建立与城市规划同步的地名分区规划调整完善机制。

地名分区规划中涉及跨区(市)县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应报市民政部门统一协调。

3.“地名专项规划”按照以下规定编制:以相应层级的地名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城市轨道交通、水文系统等专项地名规划。

第13条地名规划的主要内容1.“地名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在全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建构地名规划运行体系,确立全市地名规划空间框架,明确各阶段地名规划工作的编制内容要求;●制定市域主要地名命名规则;●制定各郊区(市)县地名总体规划的原则性指引;●确定市域历史地名保护的原则要求;●确定市域地名调整和优化的原则要求;●提出市域地名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进一步重点研究中心城区现状道路地名特征、制定中心城区道路通名、专名和总体命名要求;●划分中心城区地名分区规划空间区块,研究各区块可利用命名资源,对地名采词做出指引;●进一步深化研究并指明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的对象。

(2)郊区(市)县地名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现状地名总体特征,确立本行政区域内地名规划空间框架,并对各空间部分作出原则性指引;●深化研究城区现状道路地名特征、制定城区道路通名、专名和总体命名要求;●划分城区地名分区规划空间区块,研究各地名区块可利用命名资源,对地名专名采词做出指引;●进一步深化研究并指明城区历史地名保护的对象。

2.“地名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地名分区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各地名区块现状地名特征,挖掘可利用命名资源,在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的指引下,以道路、河流湖泊、公共绿地、公共广场为重点,明确该层次地名对象的具体命名方案;制定地名调整与优化的具体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