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_杨玫

论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_杨玫

三 、在 产 品 责 任 中 实 行 惩 罚 性 赔 偿 法 律 制 度 之 利 弊 分 析 ( 一) 利之一面: 1、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惩恶扬善是实现社会正义的要求, 也是法律的一个古 老的、固有的功能。惩罚、威慑不以等价为原则。有条件 的使用惩罚性赔偿金, 是发挥法律惩恶扬善功能的一个重 要方面。因此, 对主观上采取轻率、漠视的态度生产出缺 陷产品者施以重罚, 是抚平受害人所受创伤、实现社会正 义的需要。诚然, 产品责任是严格责任, 过错虽然不是产 品责任的构成要素, 但却可以在决定对责任人的处罚上发 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机械的照价赔偿既不足以惩戒责 任人, 也不足以抚慰受害人。对那些无视消费者安全、无 视社会利益的厂家判处惩罚性赔偿金是剥夺他们的不法利 润, 恢复公正的一个必要手段。事实上, 产品责任惩罚性 赔偿已得到我国法律的初步肯定,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49条 规 定 : “经 营 者 提 供 商 品 或 服 务 有 欺 诈 行 为 的 , 应 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 金 额 为 消 费 者 购 买 商 品 的 价 款 或 接 受 服 务 的 费 用 的 一 倍 。” 还 有2003年6月1日 起 施 行 的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关 于 审 理 商 品 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八条、 第九条规定等, 已经突破了我国 《民法通则》、 《产 品 质 量 法》等法律中有关产品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定, 表明立法的 视角已不再局限于社会的一般情况, 并已开始重视社会的 具体情况; 立法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形式上的公平与平等, 而是重视实质的公平与平等, 从而增强了法律规定的惩罚 力度,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 2、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生产安全产品 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惩罚与预防, 即惩罚侵权行为人, 使其在侵权行为中无利可图, 同时告 诫侵权行为人以及其他人不要再为类似行为。在某些产品
51
2005 年第 12 期 总 第 21 期
市场论坛
MARKET
FORUM
"市场研究
1、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增强外汇储备规模 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度性。现实人民币汇率的超稳定状态,实 际上是对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初衷的背离。为了维持人民 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中央银行常常被动地在外汇市场进行操 作,一旦人民币外汇市场的预期汇率与政府的目标汇率发生 偏离,央行被迫进入市场大量吸收和抛出外汇,结果导致外汇 储备增长的大起大落。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 约束下,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增长的稳定性上存在着较强 的替代关系,即人民币汇率稳定则外汇储备增长就难以稳定。 目前要使外汇储备规模适度和增长相对稳定,适当扩大人民 币汇率的波幅就应该成为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另外,增强 人民币汇率对市场真实供求状况的反映程度,也是人民币汇 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
( 二) 弊之一面: 1、惩罚性赔偿制度本身尚存在的合理性争议 在大陆法系中, 惩罚性赔偿在现存法律中找不到任何 依据。因为根据传统民法观点, " 损害赔偿之最高原则在于 赔偿被害人所受之损害"。即 “补偿 为 主 ” 已 成 为 通 说 。 在 民事赔偿责任中, 受害人就其损害范围获得的补偿是有充 分根据的, 因为这部分利益始终属于受害人, 并不因侵权 或违约行为而发生分离, 对其的补偿就是对受害人权利的 恢复。而在惩罚性赔偿中, 受害人得到的补偿往往超出其 实际损失的范围, 因而形成了受害人因受害而得利的局面。 这在一些激烈反对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学者看来, 是与 基本法理想冲突的, 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 认为不具 备法理依据。 2、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的经 济负担 惩罚性赔偿无疑是相当严厉的, 企业一旦受到制裁, 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于那些经济实力不强、 规模不大的企业, 更可能因此而导致破产。同时, 由于生 产者对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以后的风险无法充分预见, 碍于惩罚性赔偿的威慑, 在心理上存在惧怕 ( 下转第 49 页)
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在我国法学界一直作为一个大家 争议的焦点而倍受关注, 它同时也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法学 研究的新课题。为此, 本文从相关法学原理着手, 具体就 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分析与比较, 旨在推进我国 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设, 为它的设立与完善进行 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一、关于惩罚性赔偿及其内涵 惩 罚 性 赔 偿 ( punitive damages) , 也 称 示 范 性 的 赔 偿 ( exenplary damages) 或报复性的赔 偿 ( vindictive damages) , 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至今, 该制度主要应当适用于侵权案件, 但在美国法中, 这一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合同纠纷, 其中包括在产品责任 中的惩罚性赔偿。 而就惩罚性赔偿制度本身而言, 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 受的损失、惩罚与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主要表现在: ( 一) 赔偿功能, 由于惩罚性赔偿不是独立的请求权, 必须依附于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如财产损失赔偿、精神痛 苦赔偿、人身伤害赔偿等。就这些损害的救济而言, 惩罚 法赔偿可以发挥一定的功能。 ( 二) 制裁功能, 惩罚性赔偿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不法 性和道德上应受谴责性的行为而适用的。也就是要对故意 或恶意的不法行为实施惩罚。这种惩罚与补偿性损害赔偿 有所不同, 补偿性赔偿要求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 其性质应是一种交易, 等同于财产交换损失。而惩罚性赔 偿则是通过给不法行为人强加更重的经济负担来制裁其不 法行为, 从而达到制裁效果。 [注②] 诚然, 惩罚性赔偿 又 不同于行政制裁方式, 因为它毕竟属于民事责任而不是行 政责任的范畴。惩罚性赔偿制度只是给予受害人一种得到 补救的权力, 而没有给予其处罚他人的权力, 受害人是否 应当获赔偿及赔偿的多少, 最终则由法院来作出裁决。 ( 三) 遏制功能: 遏制可以分为一般遏制与特别遏制。 一般遏制是指通过惩罚性赔偿对加害人以及社会一般人产 生遏制作用; 特别遏制是指对加害人本身的威吓作用。从 经济学的观点看, 在某些情况下, 被告从其不法行为中所 获得的利益是巨大的, 而其给受害人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
责任侵权案件中, 一些生产经营者从营利角度出发, 发现 将补偿性赔偿金打入经营成本比改正缺陷更为有利可图, 从而对消费者的安全采取轻率漠视的态度, 将其巨额利润 建立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如在美国福特汽车 公司公司生产的平脱汽车油箱爆炸索赔案中, 福特公司虽 明知其设计存在缺陷, 但其董事会经计算得出改进此缺陷 费用要多于对预计可能出现的事故所要给付的补偿金, 最 终放任油箱缺陷的改进而使使用者遭受了巨大的人身伤害 和财产损失。对于这类存在严重主观故意的生产经营者, 依据美国侵权法中的 “深口袋理论”, 只有加大 对 其 的 处 罚 力度, 才能惩戒其对公众安全的懈怠, 使其为自己的行为 付出昂贵代价, 惟其如此, 才能为后来者提供教训, 遏制 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
"市场研究
市场论坛
MARKETFORUM2005 年第 12 期 总 第 21 期
论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
●杨 玫
[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了惩罚性赔偿及其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并就产
品责任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的利弊进行了比较, 认为我国应有条件地在产品责任中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 关键词] ,产品责任 惩罚性赔偿 消费者保护 [ 中图分类] F12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8777( 2005) 12- 049- 02
证明的, 或者即使能够证明也并不是太多, 受害人可能不 愿意为获得并不是太高的赔偿金而提起诉讼, 甚至可能因 为担心不能举证证明损害的存在而面临败诉的危险, 从而 不愿意提起诉讼。在此情况下, 通过惩罚性赔偿也可以鼓 励受害人为获得赔偿金而提起诉讼, 揭露不法行为并对不 法行为予以遏制。
二、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各 种产品极大丰富市场的同时, 一些产品缺陷与伪劣产品对 消费者的损害问题也日益突出。消费者将产品的产厂家和 经销商告上法庭的案件屡屡见诸于报端。在这样的一个经 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出台颁布了《产品责任法》和 《消 费 者 权 益 保 护 法 》 ( 下 简 称 《消 法 》) 。 而 该 法 的 颁 布 , 无疑将惩罚性赔偿原则即作为一项法定的特殊赔偿原则纳 入学界的视野, 为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问题提供了相应的 法律依据。于是, 手持 《消法》, 知假买假的王 海 迅 速 成 为 公众人物, 并引起竞相效仿。从一个简单的“王海”到 “王海们”, 再到形成 “王海现象”, 以致与此有关 的 讨 论 此 起彼伏, 与此有关的诉讼接连不断, “打假公司”几欲成 为一项产业。但从个案的处理结果来看, 各地法院采取的 态度不尽相同, 学界对“王海现象”也是褒贬不一。为此, 惩罚性赔偿及其适用范围的确立, 又一次冲击着我国的法 学界。 固然, 对消法中“消费者”一词的含义在理解上的分 歧, 以及对知假买假的“王海们”如果受消法的保护带来 的负面效应的严重程度的争论, 再加上一些法院对“王海 们”和“打假公司”给予的一纸败诉判决, 使我国现行民 事实体法律中唯一明文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只局限于一 个很小范围内的适用。特别是近期发生在我国的东芝电脑 等日本产品责任事件。使我国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问题更 尖锐化。在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中, 东芝公司给予美国用 户10.5亿美元赔偿的同时, 却仅仅给了中国用户一个免费下 载的补丁程序软件, 并表示不会给中国用户经济赔偿。无 独 有 偶 , 在 三 菱V1、V3型 越 野 车 因 严 重 的 质 量 安 全 隐 患 致 使多名中国消费者车毁人亡时, 三菱公司只承诺为存在质
3、有利于协调解决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 对称问题, 更好的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
消费者在消费市场中与生产经营者相比, 由于在市场 供求关系中的被动性和受制约性, 使其所得的信息不充分, 客观上与生产者、经营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导 致消费者常常处于被动和弱小的地位。为了保证消费者从 形式到实质上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平等地位, 就要在立法 中确定一些特别的手段和措施来改变消费者的弱者地位, 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充实消费者的经济和物质后盾。 应该说对在主观上存在恶意的生产经营者课以巨额的惩罚 性赔偿, 是对因此而受到损失的消费者的一种安抚, 也是 法惩恶扬善功能的体现。机械地照价赔偿既不足以惩戒责 任人, 也不足以抚慰受害人。因为在财力雄厚的生产者、 销售者与普通消费者之间, 矫枉应当过正, 不过正不能矫 枉。数额上的' 过正' 是为了实质上的' 公平' 。 [注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