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大量的外国作品涌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的童话也随之来到中国,安徒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叶圣陶受到安徒生童话的启发与影响,开始其童话创作。
本文试论述安徒生与叶圣陶童话的相同之处及叶圣陶在其童话创作中流露出的中国式的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之中,一直以来尊崇父为子冈的传统,对于儿童的教育多采取强制或者僵硬的方法,从没有站在儿童自身的角度来进行。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引进与影响,人们开始对封建文化进行全面否定,从而对于儿童教育采取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尤其是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的浪潮,而白话运动的兴起与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无疑又促使了新的、适合儿童心理、儿童能看懂且爱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
在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童话以其纯净、神妙的境界深得儿童与成年读者的喜爱。
那一时期著名的童话作家应属安徒生。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浸润下,中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童话作家——叶圣陶。
安徒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其童话真正达到了“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的境界。
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奥登塞。
他创作的文学种类很多,但以童话闻名于世界。
一生共计写下168篇童话。
正是他首次将“童话”从幼稚粗糙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内心情感的文学童话,为后世作家的创作留下经典范文。
而且安徒生谛听天籁的敏感与悟性、多彩而精妙的诗性笔触与贴近童心童趣的讲述文体。
创造了舒展而灵性、质朴而瑰丽的审美境界。
其“伟大的感动力”引起了“五四”文坛的热切关注,带来了安徒生童话翻译的丰收。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叶圣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安徒生的影响。
叶圣陶曾说过“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本自我创作的童话集《稻草人》,且在他的具体创作中,从内容、结构、语言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叶圣陶在他的童话中着力要描绘的是儿童世界的纯真浪漫与梦幻般的大自然,表现的是温馨的爱的主题。
如在《小白船》中作者着力描绘红的花、绿的草、清澈的小溪、以及荡漾其中的美丽的小白船,以鲜艳的明朗格调,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洋溢着作者刻意点染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芳儿的梦》中那可爱的芳儿为了表达对母亲比海还要深的爱意,终于在梦里找到了一串星星做成的项链,献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早期叶圣陶童话中的这种对爱与美境界的描绘,对同情和爱的歌颂,与外来影响的启迪不无关系。
因为对爱的注重向来是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所缺乏的,几千年来中国人注重实际的教育方式,一直无视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其心灵世界的健康。
尤其是安徒生童话中充满爱、与童心的世界,更为他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安徒生曾说过“爱和同情——这是每个人心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爱与同情的主线,怀着这种深浓的情感,他以无限爱意描绘着稚嫩的童真、童趣,对贫弱与不幸者给予无限同情,对他们的幸运给予无限的祝愿,他的每一篇童话,每一个童话人物都倾注着他的无限爱意,他带着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爱进行着他的童话创作。
在其后期作品中,叶圣陶的童话明显更具有现实的意味。
他该是体会到了冷酷的现实不允许他沉溺于美丽而纯净的童话世界之中。
《稻草人》中那跳河的妇人还有可怜的寡妇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现实的悲惨。
这无可避免的是受了安徒生的影响。
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只上,安徒生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于他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引进了童话,表现了新的城市贫民的生活,他的童话立足于现实生活,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愿望,既在童话中展示现实生活的不幸,又让主人公在梦境和幻觉中得到,尤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衣》的译入,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感觉和印象。
其次,在结构上,叶圣陶童话使用最多的是三段式。
这种形式源于民间童话,它最初为适应民间童话讲述和流传的需要,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形成反复的结构,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使故事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安徒生的《大小克劳期》、《卖火柴的小女孩》、《打火匣》等作品中都程序不同地使用了这一结构方式。
外来童话的大量译介,自然使叶圣陶注意到这种结构方式,并在作中加以自觉的摹仿和运用,如他的《大喉咙》、《跛乞丐》、《一粒种子》《眼泪》、《稻草人》等都使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再次,在语言的意境的营造上,叶圣陶深受安徒生的影响,努力用语言创造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尤其在景物的描写上,凸显自然的纯净、清新,让读者能嗅出花草的清香。
“温柔而清静的河是鲤鱼们的家乡。
日里头太阳像金子一般,照在河面上又细又软的波纹仿佛印度的细沙。
到晚上,银色的月亮、宝石似的星光,盖着河面的一切一切都稳稳地睡去了,连梦也十分甜蜜,大的小的鲤鱼们自然也被盖在细沙和月光、星光底下生活十分安逸,梦儿十分香甜。
”——叶圣陶《鲤鱼的冒险》“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
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铁锚都达不到底。
要想从海底一直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
”——安徒生《海的女儿》以上两段是两位童话家对水的描写,既写实,又能激发出读者想象的空间,在广阔的思想的领土绘出更美的世界。
鲁迅先生说“倚傍和摹仿,决不能产生艺术”,只有将外来作品感受消化,努力将它与民族传统和个人创作个性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民族的艺术品,这是叶圣陶童话创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艺术童话创作的独特贡献。
叶圣陶对许多外来童话中高超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巧妙的学习和创造性的运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墙之隔,隔开了生死、贫富两个世界,一次次的火柴划动引起的对美好世界的幻觉,无不体现出小姑娘强烈的生的渴望和作者对现实的控诉,使其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花园之外》在结构、表现方式和意境营造上,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道敞开的花园大门,把穷家孩子长儿挡在了花园之外,里面那个美丽的花园是这个穷孩子梦寐以求,却永远也不可能踏入的世界,一次次梦中走进,一次次被唤回现实。
叶圣陶的童话是中国式的童话,《花园之外》描述的是一个中国穷家孩子的梦幻。
叶圣陶将二十年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引入了中国自己的童话领域,将中华民族的形象和风味引入中国自己的童话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篇童话虽说立意、结构上明显地受到安徒生的影响,但它却在民族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所表达的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情感,使外来的艺术形式成为自己民族生活和情感的载体。
在叶圣陶身上还能看到截然不同的二重心态,很明显的显现在童话中:即憧憬“美”与“爱”的诗化了的意境,又不自觉地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人生种种冷酷场景。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很多成人的悲哀。
《大喉咙》描写机器生产剥夺了千万家庭的幸福,《旅行家》通过来自外星球一家的见闻,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吃的胃发胀,而大多数人只能吃一小碟子咸豆呢?”中国二十年代悲惨的社会现实被作者以童话的方式、以儿童能接受的语言传达。
如果没有安徒生童话的译入,叶圣陶的童话的产生是不能想象的,前者是源泉、是力量、是引导。
但只若一味地接受,中国的童话就不会产生。
叶圣陶的童话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现实,将中西童话艺术融为一体,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篇章从叶圣陶童话的基调看,多数童话都采用了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反复变奏手法。
虽然其童话中包括童话固有的奇幻色彩,但多数细节描写都以写实为主,故事中的幻想也是在写实基础上产生的,如《眼泪》(《稻草人》)中的这一段描写:“这农家不知将有什么宴饮的事,一个妇人正在杀鸡呢。
十几头鸡都囚在一个篾制的笼中。
她取出一头,左手执住他的翅膀和鸡冠,右手拔去他颈部的毛,随即拿起一柄刀来,把颈部割开了。
那鸡的足挺了几挺;身体似欲抵抗,但没有法子;鲜红的血从颈间流出来了,她用一个碗盛着。
鲜血滴完以后,便被阁在地上;身体略微动了几动,就成为羽毛包着的骨肉了。
”这样的写实,在一般童话中很难找到。
从叶圣陶童话的构思看,他的童话主要师承安徒生和王尔德,带有泰戈尔散文诗的浪漫色彩,却另有他自己的特色。
其中,《稻草人》有如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古代英雄的石像》中也有《快乐王子》的影子,《傻子》则同《少年国王》有类似的地方。
《梧桐子》脱胎于安徒生的《五粒豌豆》,《克宜的经历》脱胎于安徒生的《一滴水》,《花园之外》借鉴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书的夜话》《玫瑰和金鱼》中也有安徒生童话的影子。
《小白船》《芳儿的梦》如梦如幻,纯真至极,有如泰戈尔《新月集》中的散文诗。
尽管如此,叶圣陶童话却具有王尔德童话所缺乏的浓烈乡土气息,比安徒生童话更强烈的思辨精神。
从叶圣陶童话的主题看,《小白船》《芳儿的梦》属于一类,表现无邪的天真。
《燕子》《鲤鱼的遇险》《眼泪》《大喉咙》为一类,试图在冲突中寻找和谐。
《地球》《旅行家》《富翁》《绝了种的人》为一类,目地是用讽刺的笔法揭示城市里的社会现实。
《画眉鸟》《祥哥的胡琴》《克宜的经历》为一类,目地是希望守住乡村的美好与淳朴。
《瞎子和聋子》《跛乞丐》《快乐的人》《稻草人》《含羞草》为一类,表现两种生活观念冲突及冲突后的绝望。
《皇帝的新衣》《蚕儿和蚂蚁》《熊夫人的幼稚园》《慈儿》为一类,呼吁人们奋起反抗,不要做《稻草人》式的呻吟。
《小黄猫的恋爱故事》《新的表》《毛贼》这三篇比较特别,第一篇试图揭示爱情的真谛,第二篇对儿童教育提出意见,第三篇《毛贼》纯是讽刺迷信行为,其文学与思想价值最差。
从叶圣陶童话的思想看,《稻草人》中的多数童话比较幼稚,但《鲤鱼的遇险》除外。
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除《毛贼》之外,其余童话均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也就是说,《稻草人》的优点是唯美和讽刺,《古代英雄的石像》则以思想取胜。
我们看,鲁迅曾有冲破“铁屋子”的呐喊,叶圣陶在《鲤鱼的遇险》中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