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龟鳖的养殖技术

龟鳖的养殖技术

龟鳖的养殖技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的现代龟鳖养殖业经历波折,尽管问题不少,还有相当一段磨合过程,但是已开始逐步由零星、分散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由幼稚、粗放走向成熟、标准化;由单一、专一走向多样化、市场化;由劣质、欺骗、假冒走向安全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在此,笔者就有代表性或者发展前景好的养殖模式作一简介。

一、龟鳖采光大棚高效防病养殖技术采光大棚高效防病养殖新技术是一种不用任何加温设施的采光棚两季保温养殖新技术,其不但成本低,无污染,而且病害少、成活率高、生长快、质量好。

是我国目前和今后因地制宜推广的养鳖新模式之一,下面介绍一下中华草龟、台湾草龟、巴西龟和鳖的采光大棚高效防病养殖新技术。

(一)龟鳖采光大棚高效防病养殖的技术流程所谓采光大棚高效防病养殖新技术,就是在客观的气候条件下,利用采光保温棚早春初冬两季盖棚保温,利用太阳光能增温培育苗种,晚冬季节开棚自然越冬,夏秋撤棚常温养成商品龟鳖。

一般养成周期为16个月左右,可比全程在棚外池塘养殖周期缩短10个月左右。

(详见技术流程图)。

2采光棚的设施建造采光大棚的基本设施分为两大部分。

2.1保温棚保温棚要达到既采光又保温,还要考虑方便管理和自然越冬,所以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南方地区棚顶以拱形为好,棚设两层塑膜架,膜架可用竹木、薄壁管等。

北方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的除外)的温棚还是采取一面坡式为好,其中北墙与小北坡应有保温层,这样便于严冬时有一定的水温越冬(水温最低不低于5℃),南方式从排水的过道到棚顶高为1.8m,过道宽80cm,并有1%的坡度向外排水。

北方式排水在北墙根,沟上盖上水泥板就是过道。

北方地区在气温低于10℃进入越冬期时不用开棚,可用遮阳布挡住部分光线(一般采用条档法),棚中不需太强的阳光增温,使鳖能在暗光下安静越冬。

2.2龟鳖养殖池一般都采用砖砌池墙水泥抹面,池深50cm,单池面积50m2左右,一般为长10m,宽5m,池角要求圆形。

池底也用水泥抹面,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应有0.5%的坡度。

池的排水控制可用PP管插拔来进行,池底与排水沟的落差不得低于30cm,而池里的排水口应设在池的一角,排水口装上吸污器,以利养殖时吸污。

进水管道设在过道的池墙内壁上,并在每个池的角上装一个注水阀门。

通常按照上述结构与模式造成的温棚和鳖池,造价每平方米一般不超过60元,可比目前的全封闭温室造价降低3~4倍。

详见图1、图23龟苗、鳖苗放养3.1放养前准备温棚与鳖池造好后,除了清塘消毒,池底栖息层应考虑养殖和越冬的需要,笔者的经验是池底铺20cm细沙,并在每个池角放少许泥土,这样既有利于越冬,也利于开棚后搞生态养殖,特别是泥土不但有一定的润滑性,对肥水也有一定的缓冲性,对铺底的细沙粒径必须一致,一般要求0.6mm,切忌粗细不匀。

由于全采光能达到晒背的目的,所以设置晒背台十分重要,晒背可用水泥瓦或木板,一般要求宽1m,长2~3m就可。

饲料台一般设在池里靠过道一边的池墙边。

如是水下投喂粘合性好的颗粒饲料,只需在水下平铺一块水泥瓦即可,但要求水泥瓦离水面不超过5cm,如是投喂浮性饲料,可设一个无底的小网箱,网箱一般宽1m,长1.5m。

池中的设施搞好后应把水注到标准的35cm,而鳖苗放养前应先把池水培肥,做到肥水下塘,因肥水下塘的好处有三:一是培好的绿水是个安静稳定的水体环境,鳖在池水里比较安定;二是绿水中有大量的光合藻类,白天可不开增氧泵节省用电成本;三是有些藻类会在池壁和一些附属设施中附着形成一层生物膜,使苗种在爬行时不易损伤体表;四是绿水中有一定的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它们既是鳖苗的开口好饲料,也能吞食一些病原菌,起到防病作用。

肥水的方法是,每立方米水体用牛粪水(发酵好的牛粪)500g,尿素10g,过磷酸钙5g,把肥料先在桶里溶好后均匀泼洒于池中,在晴天有阳光的情况下,一般3~5天就可达到要求,即水色茶绿色或黄绿,透明度15~20cm之间,这种水体养成的龟鳖色泽艳丽卖相也好。

3.2龟苗鳖苗放养如是日本鳖每平方米15只,中华鳖每平方米20只,中华草龟和台湾草龟30只,巴西龟35只。

按常规的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并要求同一棚内的龟苗鳖苗放养时间差不超过5天,而龟苗、鳖苗最好是孵出后经过24小时暂养,卵黄囊刚消失,羊膜脱落未经开食的健康龟苗、鳖苗。

放养前可用刺激小,性能高的药物浸泡(如用2%盐水等)5分钟进行体表消毒。

放养时鳖苗用手捧起轻撒于池水中,龟苗应先放在饲料板上让其自行爬到水中,切不可像鳖苗一样直接放到水中。

放养后在饲料台中撒上一层粒径较细的颗粒即可。

如当时不吃也无妨,因池水中有大量的浮游动物供龟苗鳖苗觅食,而投饲料只是以诱食为主,开食的饲料中头几天应添加些熟鸡蛋黄或红虫,也可以用浮性龟苗鳖苗开口饲料,比例10%~20%之间。

4养殖管理4.1科学投饵投饵可按四定原则进行。

无论是龟鳖,除用人工机制配合饲料外,应添加新鲜无毒的瓜果菜草汁,以补充各种维生素的不足,同时也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笔者过去曾提倡在饲料中添加些新鲜的动物性饵料,这要看当地的资源而定,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大量用冰冻制品和动物内脏,由于在应用时方法不当(如冰没化透就用)和一些内脏质量不好(如有病变的肝脏等),再加上比例过多,出现过一些对生长不利的现象。

所以提醒大家一定要用鲜活不变质的鲜活料,如鲜鸡蛋、鲜蚯蚓、鲜螺、鲜鱼等。

否则就不要乱添加,而添加比例一般以10%为好。

定量采用投饵率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50g以前以体重5%的量,50~150g以体重4%的量,150~250g以体重3.5%的量,250g以上以体重3%的量投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前餐的吃食情况和当天的气候变化情况以10%的幅度灵活增减。

如前餐全部吃光,而当时的天气又很好,这时对有采光性能的大棚来说,龟鳖的吃食量一定增加,所以就增加10%,如前餐全部吃光,而天气变成阴雨天时就不应增加吃食量,如在同样天气情况下前餐剩余较多,还应减少10%的量。

切不可完全死套投饵率,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污染水质。

定时应要根据季节情况灵活而定,一般在气温25℃以上时,就投3次,即上午8点,下午4点,晚上9点;当室外气温在25℃以下,而室温25℃以上能保持8~10个小时,就喂2次,即上午7点,下午2点;当室温20℃以上不到8小时时,一般中午喂一次就可;另外当规格长到250g以上时应日投两次;当室内气温15℃以下时,就应开棚让其自行停食过冬。

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投饵定点应视当时棚内的环境灵活应用,如当气温和棚内的空间温度都比较稳定时,还应采取水上食台投喂,最好采用拦栅状食台用条状饲料投喂法;如是温差大,空间环境不稳定的情况,在搞好饲料粘合性的前提下,可以水下投喂,食台可采用栅笼状板式平铺水泥瓦的方法;如是投喂浮性饲料就直接把颗粒投到无底网箱中就可。

总之,大棚里不加温,空间环境受外界的影响在所难免,所以各地可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4.2生态管理采光大棚内的生态环境可分空间环境和水生环境两部分,而生态管理也应按这两部分不同生态特性进行。

龟鳖的环境分空间环境和水生环境两大部分,采光大棚的空间环境,由于受室外气候环境的干扰,季节与昼夜的变化较大,如我们通常把空间环境中的主要调节因子归纳为光照、室温、湿度、干扰因子、气体成份与浓度,这当中光照完全取决于自然,人为的灯光补充是极有限的,室温几乎与光照气温同步,所以在没有增温设施的情况下,调节就应视当时的气温情况而定,并把保温作为重点调节因子。

按季节调节一般在气温25℃以上时,基本不盖棚,谓之常温养殖,而当气温降到25~20℃时,就应盖上外边第一层膜。

但盖上后有时晴天光照强时(上午9点到下午2点间)室内温度会高达40℃左右,此时调节可稍打开棚底部一条缝,一般要求两头打开,使其对流,时间通常在中午11~12点间,通风时间为1~2个小时。

而当气温降到20~15℃时,就应盖上最里边一层膜,使棚内的温度白天达到平均25℃左右,而晚上因无阳光照射,室温会降到20℃左右,此时龟鳖在池底不太会活动。

相反如果还想保温使龟鳖在晚上再吃一次食,可在塑膜外层再盖上一层厚3~5cm的草帘子,棚内用灯光照明8小时(一般在前半夜),用此方法,可延长10~20天的觅食强度以增体重。

当气温降至15℃以下时,棚内已达不到较长的觅食温度。

相反,较短时间的高温只能增加龟鳖机体对环境温差的调整频率从而影响体质和健康,对越冬不利,所以,可逐步开棚,方法是先揭外层棚一边的底部1米塑膜,过3~5天后再揭开另一边与对面同样的高度,再过3~5天后照以上方法揭开里边一层塑膜就可,切忌一次揭掉。

揭时,塑膜往里卷,这样便于下雨时淌水。

为了防止晴天强光照射,棚顶可卷几条草帘子遮强光,使棚内有些暗光,这时棚内温度较低,龟鳖开始哲伏不动,所以更利于安全越冬。

冬季棚内如无异常则不用再动它。

第二年早春,当气温升高到15℃以上时,再采取从里到外逐层盖棚的方法使棚里温度达到20℃以上使龟鳖逐步活动吃食。

一般从盖棚到觅食需4~8天时间,这样一直到室外气温持续上升到20℃以上时,再从外到里逐步开棚,进入常温养殖。

此时的塑膜如无损坏,可一直卷到棚顶再捆住,如已老化破损,可全揭掉,晚秋再换新的塑膜。

由于要采光,可采用绿色生态养殖的模式进行,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需关注的几项调节因子主要有物理因子:水温、光照、波浪、水色、透明度等,生物因子:浮游生物、病原体和养殖对象等,水化学因子更多,但主要是抓住溶解氧和pH即可。

所以,在控制和调节过程中,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与空间环境对水体的影响。

水生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取决于自然气候(如光照与温度),所以人工调节着重于生物与水化学。

一般淡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生物量(或叫平衡量),对养殖是有利的,但当生物中的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超过每升水2万个时,就应及时捞出,而能进行光合作用增氧的浮游植物(藻类)每升水应保持2万个以上。

当数量不够时,就应肥水培养,最简便的培养方法是提取无病池中的肥水作为母液,一般以本池水的1/5为宜。

而池中的水要保持绿色和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进行生物增氧,还要及时捞取吞食浮游植物的浮游动物,使生物保持“平衡”,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缺氧现象。

水体pH也应保持一定的肥度,否则池中也会缺氧而影响越冬。

5病害防治一般采光棚养殖主要是放养,调水时注意操作,确保饲料的质量好,是不容易发病的,但也应在搞好生态环境和饲料营养结构的基础上用中草药预防,对防治疾病应坚守无病不用药、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少用药的原则。

二、甲鱼温室养殖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要求吃到优质、安全的商品鳖,因此,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产品质量是今后养鳖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甲鱼温室养殖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具有密度高、投喂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等特点,做好甲鱼的温室养殖工作对提高整个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