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大水产养殖技术!虾稻生态种养技术技术概述: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每亩可产小龙虾10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产值3500元/亩以上,利润2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1)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水草栽植面积占环沟面积30%左右。
(3)8月下旬,亩放养规格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千克,雌雄比例2 :1;或者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每亩投放规格250~500只/千克的幼虾1万~1.5万只。
(4)适时调控水位。
(5)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
(6)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的低洼稻田。
注意事项:(1)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
(2)虾种放养时将虾种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环沟内水中。
(3)5月底,当每条地笼成虾产量低于0.4千克时,即停止捕捞,留足亲本。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要技术负责人:马达文池塘“3+5”分段养蟹可控技术技术概述:通过将河蟹池塘养殖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池塘进行养殖,有效地解决了外购蟹种质量没有保障、水草资源容易遭到破坏的难题,规避了养殖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河蟹规格和产量以及养殖效益。
增产增效情况:和常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相比,采用“‘3+5'分段养蟹可控技术”的池塘,河蟹产量增加20%以上,规格提升10%左右,成活率提高10%左右,每亩池塘增效1200元以上。
技术要点:(1)配备大、小两口池塘,大池塘与小池塘面积比为3:1。
(2)小池塘在10月底干池消毒后种植伊乐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60%~70%。
(3)小池塘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待水草生长起来后投放蟹种并逐渐加深水位。
(4)蟹种进入小池塘后,水温达到8℃,就喂高蛋白河蟹全价颗粒料以增强河蟹体质,投饵率为1%左右;待到3月份左右,水温10℃以上,就每天开始喂高蛋白河蟹全价颗粒料,投饵率为2%左右。
(5)大池塘干池消毒后,在3月中旬左右种植轮叶黑藻。
轮叶黑藻采用芽苞种植的方法,按行株距0.5米×0.5米,每穴3-5粒芽苞插入泥中,芽苞用量约1.5千克/亩。
水温上升到15℃以上,开始种植苦草。
苦草播种在池塘中水位不超过20厘米的浅水区,每亩(以实际种植面积计算)种子用量约150克。
(6)大池塘在3月底、4月初投活螺蛳100千克/亩,8月中旬投放量活螺蛳300千克/亩。
(7)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笼捕捞小池塘的蟹种,将规格大于20g/只的蟹种挑选出来投放到大池塘。
大池塘的蟹种密度为800~1200只/亩。
(8)大池塘套养少量鲢、鳙、鳜,不准放养其他鱼类。
(9)大池塘水位控制:在4月中上旬,水位控制在30-50厘米,5月份时水位控制在60~80厘米,6月份时保持100~120厘米水位,7月份和8月份保持130~150厘米水位,9月份和10月份保持100~120厘米水位。
(10)蟹池水草要求顶端低于水面10~15厘米。
水草一旦露出水面,就及时刈割水草,割去后的水草保持30~40厘米株高。
(11)根据河蟹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在每一次蜕壳前后都投喂粗蛋白含量不同的河蟹全价配合饲料。
(12)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环境改良剂改良水质及底质。
(13)配套微孔增氧设备以提高池水的溶氧量。
(14)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河蟹病害发生。
适宜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养蟹池塘注意事项:(1)水草面积始终控制在池塘面积的60%~70%。
(2)大、小池塘都必须杀灭克氏原螯虾。
(3)6~9月份应密切注意水草的虫害。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要技术负责人:程咸立池塘网箱养鳝技术技术概述:在池塘内设置网箱,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移置水草,改善网箱内养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黄鳝网箱养殖的成活率、养殖产量及养殖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产量4~6千克/平方米,产值300元/平方米左右,效益120元/平方米左右。
技术要点:(1)网箱规格:3.0米×2.0米×1.5米(或1.0米)或2.0米×2.0米×1.5米(或1.0米)。
(2)网箱设置:网箱面积为总水面的40%左右。
箱内移植水草,覆盖面积为80%~95%。
(3)鳝种选择:选择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
(4)放养时间:6月下旬至7月中旬。
(5)苗种规格在15~30克/尾为宜。
放养密度控制在1.0~1.5千克/平方米。
(6)做好鳝种入箱后的摄食驯化,投饲坚持“四定”,以投喂全价黄鳝无公害饲料为主。
(7)早晚查箱。
越冬期间加厚箱内水草。
(8)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养殖池塘。
注意事项:(1)目前无法大规模繁殖苗种,收购的苗种要把好质量关;(2)网箱内水草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黄鳝逃逸;(3)苗种放养时要求前后3天都是晴天。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要技术负责人:易翀稻鳖虾鱼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技术概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技术手段,对稻田进行结构改造和功能完善,利用水生动物摄食与频振诱虫灯综合防控稻田病虫害,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修复稻田生态,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稻田“三高”(高产、高质和高效)。
产量与效益表现:亩产中华鳖100千克以上,大规格小龙虾60千克以上,水稻500千克以上。
产值13000元/亩以上,利润6000元/亩以上。
技术要点:(1)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沟深1.0~1.2米。
(3)在沟内种植水草。
水草品种为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等,种植面积控制在环沟面积的1/3左右。
(4)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00~200千克。
(5)鳖种选择规格500克/只左右的中华鳖,土池鳖种应在5月中下旬的晴天投放,温室鳖种应在秧苗栽插后的6月中旬投放,放养密度在100 只/亩左右。
虾为小龙虾,在3月至4月投放规格为200~400 只/千克的幼虾40~50 千克/亩或在8月至10月投放抱卵虾20~30 千克/亩。
6月份在环沟内少量放养鲫、鲢、鳙夏花。
(6)水稻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耐肥性强、米质优、可深灌、株型适中的中稻品种。
栽插时采取宽窄行交替栽插的方法,宽行行距为40厘米,窄行行距为20厘米,株距均为18厘米。
(7)根据水稻以及水生动物生长需要适时调控水位。
(8)鳖的饵料为低价的野杂鱼或加工厂、屠宰场下脚料;虾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为主,适当补充投喂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场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玉米、小麦、饼粕、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鱼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为食,不必专门投喂。
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水生动物的生长阶段以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中稻稻田。
注意事项:(1)使用水泥瓦建造防逃设施,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设施要做成弧形。
(2)要根据中华鳖的生态习性设置晒台和饵料台。
(3)要在稻田配频振杀虫灯对趋光性害虫进行诱杀并为鳖、虾、鱼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
(4)由于雄鳖生长速度快、价格更高,最好投放全雄鳖种。
技术依托单位: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主要技术负责人:汤亚斌翘嘴鳜池塘主养技术技术概述:翘嘴鳜是一直是我国淡水名贵养殖品种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合理控制苗种投放密度、科学安排饲料鱼生产、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成活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鳜鱼池塘主养,放养当年早期鳜苗(2.0~3.0 cm),投喂适口、充足的饵料鱼,一般每亩可产鳜鱼500千克以上,亩平利润5000元以上。
鳜鱼套养模式,管理以主养鱼类为主,一般每亩可产鳜鱼5~10千克,亩增效益可达300元以上。
技术要点:(1)放养前池塘消毒在鱼苗放养前7~12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带水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彻底杀灭池塘中的杂鱼、小虾及其它有害生物。
(2)放养前基础饵料鱼的投放鳜苗放养前10~15天培肥水质,选择鲮、鲢、草鱼等其中的一种水花作为鳜下塘时的基础饵料鱼,密度按60~100万尾/亩。
(3)放养前池塘水的处理加注新水至水深1.0m以上,使用氯制剂消毒池水,杀死水中有害细菌和寄生虫。
(4)鳜苗放养将在苗种培育池养至4.0~10.0厘米的苗拉起,按不同规格不同密度分别放入主养池。
一般4.0~5.0厘米规格,密度1200~1300尾/亩;6.0~7.0厘米规格,密度1100~1200尾/亩;9.0~10.0厘米规格,密度800~900尾/亩。
(5)饵料鱼配套养殖及投喂按鳜主养池与饵料鱼配套池面积比为1:2~4。
饵料鱼品种5~6月可以用本地鲢、鲫、草鱼作为饵料鱼,其它时间段均以广东麦鲮作为配套饵料鱼,麦鲮养殖密度按50~100万尾/亩进行高密度养殖。
(6)水质管理每3~5亩安装1.5kw增氧机一台;每隔10~15天,用生石灰15~25kg/亩的水全池泼洒,或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保证池塘水质良好。
(7)鱼病综合防治放养前,池塘曝晒、除野、消毒;鳜苗下塘前浸泡消毒;鱼种阶段,重点防治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锚头蚤等寄生虫疾病;8~9月份重点预防细菌性烂腮、细菌性出血;综合防控病毒性疾病。
适宜区域:全省所有精养池塘。
注意事项:(1)翘嘴鳜吞食的饲料适口长度为自身的1/4~1/3,饵料鱼体高应该小于翘嘴鳜的口径。
(2)饲料鱼一般选择长条型或纺锤形低值鱼类,例如:鲮、鲢、鳙、草、鮰、鲤、鲫等。
(3)由于翘嘴鳜耐低氧能力差,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要经常冲水增氧。
技术依托单位: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主要技术负责人:朱思华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技术概述:投放合适密度和规格的泥鳅苗种,充分利用养殖池塘水体宽阔、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的特点,通过架设防逃防天敌设备和人工投喂配合饲料,使泥鳅苗种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养殖,由小变大,成为商品泥鳅。
在池塘中饲养泥鳅,对比其它养殖模式能提高泥鳅的亩产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产量与效益表现:春季投放规格为600尾/千克左右的鳅苗,每亩放养量为1.2万尾,经过5个月的饲养,平均个体可达40克以上,亩产可达400~450千克。
出塘平均价格20元/千克,亩产值8000元,平均利润4000元/亩。
技术要点:1、池塘面积以1~5亩为宜,池塘底质为腐壤土,带中性或弱酸性。
池塘周边要架设防逃设施,水面上要架设防鸟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