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也吸引了大量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奥秘的专家学者。
目前,从不同理论视角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本文对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涵义、特征等的讨论,梳理了中国经济奇迹的若干解释,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选择,试图为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涵义、特征与争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受到了全球的日益关注。
林毅夫等所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较早地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道路和经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最接近于帕累托改进,具有内在逻辑上的有序性和不可逆性,有利于保持改革过程中速度和稳定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张维迎、易纲(1997)从历史视角分析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进程,认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在“看不见的手”指导下,所有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相互作用的变革过程。
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雷默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的概念,引发了大家对中国模式的热议(邹东涛,2006;程恩富,2009;郑耀辉,2010;郑永年,2010;张维为,2011)。
张宇等(2011)认为,中国经济模式涵盖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转型方式和全球化等多方面内容,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识经历了比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三个范式。
中国经济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
程霖等(2012)认为,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它既是一个当代命题,也是一个历史命题,是近代中国寻求富强和现代化的延续,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
蔡昉(2013)将经济增长类型划分为马尔萨斯式的贫困陷进、刘易斯式的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转折点、索洛式的新古典增长等类型,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史视野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见表1)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当前还存在不少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经济模式。
黄亚生(2012)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历史,认为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快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传统的儒家文化等特征所构成的“中国模式”,其手段、方法、成绩甚至所带来的问题都不独特。
真正促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起来并且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是“软件设施”,即市场化、自由化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以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诠释与反思许立成范从来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全球瞩目,中国经济模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该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模式的涵义和特征,接着从比较优势论、市场论、二元经济论、中性政府论、分权论、政治论、人口论、文化论等八个方面总结了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解释。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深刻的。
下一步关键是要“改革政府”,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关键词:中国经济模式经济奇迹改革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4)06-0010-05※本文系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基于金融宏观调控的视角”(项目编号:1201002C )的中间研究成果之一。
※DOI:10.13891/ki.mer.2014.06.002资。
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2005)也指出,“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因此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并不存在的。
中国的这一转型期将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增量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谈论模式还为时过早”。
2.认为中国经济模式还需修正和完善。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没有形成确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从现在的情况看这种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总结中国经济模式还不具备条件。
吴敬琏(2010)认为,以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为特征的中国经济模式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行政干预的功效不应过分夸大,政府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存在极大危险。
郑永年(2010)认为,中国模式是在不断演进和演变过程中的,要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分析中国模式。
郑耀辉(2010)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模式遇到了创新、环境和能源等问题,未来“中国模式”想让被世界认同和得到推广,必须学习“普世经验”和“普适价值观”。
丁学良(2011)认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但高速经济发展支付了生态、行政等巨大社会成本,导致中国经济模式不好对外推广。
虽然中国经济模式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它本身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说法。
中国经济模式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实验性、渐进性、自主性、开放性是其重要特征,共同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是其重要方式,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智慧”。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经济保持高速持续增长的原因,试图总结出一般性的经验,拓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
主要有以下观点:1.比较优势论。
该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成功关键在于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林毅夫等(1994)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表1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作者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林毅夫等(1994)(1)做大蛋糕,经济改革是与经济增长同步进行的;(2)增量改革,市场机制是在率先改革的部门发挥作用的;(3)试验推广,改革从小范围实验开始,再慢慢推广;(4)非激进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
张维迎等(1997)(1)中国经济变革没有严格意义上连续不变的目标;(2)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3)中国经济改革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模式来进行;(4)中国经济改革是通过双轨制改革进行的;(5)中国经济改革没有剥夺任何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而是改革既得利益的实现方式;(6)中国经济改革被地方政府所主导;(7)中国经济改革显示出巨大的地域差异;(8)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实验过程;(9)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走走停停的变革过程。
邹东涛(2006)(1)中国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以及在这个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有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2)不搞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激进式”改革,而搞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3)经济改革“理性超前(激进)”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保守)”的非对称组合;(4)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程恩富(2009)(1)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2)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3)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4)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
郑耀辉(2010)(1)政府强势和集中高效;(2)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3)不断修正的形式;(4)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5)渐变发展过程,稳定国内局势;(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7)“人口红利”和“出口导向型”经济。
张维为(2011)(1)实事求是,采取务实的方式来推动现代化建设;(2)民生为大,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3)稳定优先;(4)渐进改革,鼓励各种改革的试验;(5)顺序差异,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6)混合经济;(7)对外开放,不断地融入世界经济;(8)有一个比较中性、开明、强势的政府。
张宇等(2011)(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以新型工业化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的科学发展道路;(4)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5)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渐进式转型。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推进比较优势战略,使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林毅夫(2012)进一步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根本机制,但政府须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克服外部性和协调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关键就在于政府发挥了在经济发展中的因势利导的作用。
2.市场论。
该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功关键在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的逻辑”是中国改革的核心。
张维迎(2010)认为,价格自由化和企业非国有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变革,将中国的激励从基于职位的权利转变为基于财产的权利,从而激发了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樊纲等(2011)利用中国各省份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定量考察了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研究的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7年,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年均1.45个百分点,市场化改革贡献了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39.2%。
3.二元经济论。
该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成功关键在于二元经济转换。
李扬等(2005)认为,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由国有向非国有的持续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高速长期增长的关键;而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既是中国独特增长模式的结果,也是剩余劳动力能够持续转移乃至中国这种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陈宗胜等(2009)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经济转换现象,成功的二元经济转换是创造中国奇迹的主要原因,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道路。
4.中性政府论。
该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发展成功依赖于中国的中性政府。
姚洋(2010)认为,中性政府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是增加全体人民的福利而不是特定集团的利益。
从中国实践来看,改革初期增长共识的形成、价格双轨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事例说明,当中国政府遇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时所采取的行动是中性政府的行动,即有利于整体社会的经济福利而不是个别集团的特殊利益。
中国政府能够成为中性政府,主要原因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平等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调整。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是独特的,但其核心经验仍适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
5.分权论。
该观点认为,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上的适当分权,促使地方政府有积极性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等来优化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