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
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
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
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
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表示“中国模式的崛起可以说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上的一件大事情。
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5]。
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学者们从多种视角概括,有着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推进改革的方法;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三位一体的综合;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等。
潘维明确将中国模式分解成三个子模式,即独特的社会模式、独特的政治模式和独特的经济模式,分别称为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6]。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理解中国模式的性质问题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7],这段话非常鲜明地阐明了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中国模式的生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所走出的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生成于中国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
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模式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是从学习苏联模式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也是始于对苏联模式的认识、评价与反思,因此,有学者提出,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8]。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苏共二十大前,毛泽东对苏联模式从总体上持全面肯定的态度,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进行的反思,主要集中于苏联的工业和农业体制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体制方面。
在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后,毛泽东把苏联经验分为“善”和“不善”,“先进”与“落后”,他认为“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学习它的“先进经验”,而“其不善者不从之”,即不学习它的“落后经验”[9]。
20世纪50年年代后期至70年代,随着中国与前苏联关系的逐渐瓦解,中国开始逐渐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毛泽东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认为全部的学习苏联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要发展,要有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毛泽东在探索这个模式的过程中,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个错误的政治路线,造成中国的发展停滞不前,所以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国发展模式是不符合中国的发展。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其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苏联模式作了一系列的深刻批判。
邓小平认为苏联模式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10]。
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
这一基本结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结,更是对照搬苏联模式的否定,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早提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进入自觉而成熟的阶段。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换与设计方面,从模式设计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1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一直处在探索中。
正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内外变化的具体情况,不断变换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逐步形成中国模式。
因此,中国模式还处于变动之中。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急速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的使命远未完成,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还不成熟,而且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受考验,无疑中国模式还需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
三、中国模式的创新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统一,即以中国式民主为核心的政治发展模式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13]。
中国模式蕴涵着丰富的经验。
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最基本经验有以下三点:一是强有力的政党及在党领导下的权威政府;二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14]。
有学者从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以及发展目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发展布局上,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渐进式改革创新。
在发展路径上,依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来实现发展。
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15]。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模式是成功的,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
中国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获得了经济社会的全面改善和福利增加,使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建立在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中国模式的制度创新拓展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基础,创新了中国民主的核心价值,开阔了民主制度的世界视野。
从理论层面而言,中国模式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如下:首先,中国模式颠覆了公有制企业没有效率的传统观点;其次,中国模式颠覆了新兴的大国必是好战和富有侵略性的国家的论点;其三,中国模式颠覆了经济发展,导致西方式民主的定论[16];最后,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还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
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17]。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成功的事例不只一国之所为,而是基于地区和全球层面上的人民活力和矛盾促进[18]。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有其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使一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具有的国情不同,所有的发展模式有差异。
取得成功的发展,要制定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照抄[19],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20]。
参考文献:[1] 张睿蕾.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创[J].前沿,2011(19).[2] 袁新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研究述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0).[3] 张建君.论中国模式的内涵及民主价值[J].甘肃理论期刊,2011(4).[4] 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5]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惑[M].杭州:浙江联合出版集团,2010.[6] 潘维.中国模式,人民共和国60年的成果[J].绿叶,2009(4).[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刘书林.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9] 邢和明.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1).[10] 戴小江. 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杨鑫.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J].才智,2008,(23).[13] 白贵才. 中国模式的特点[EB/OL].http:///2009/238192.shtml,2009-4-19.[14] 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 王心富.论中国模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16] 刘书林.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17] 张维为.中国触动全球[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8] 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 解读中国模式[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19] 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胡锦涛.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EB/OL].http://theory. .cn/GB/49169/49171/3772325.html,2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