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法院判决怎样才能得到香港认可和执行一、香港承认和执行大陆法院民商事判决:两地区际司法协助的瓶颈区际民商事司法协助(以下称“区际司法协助”),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司法机关之间,就特定民商事诉讼事项互相提供帮助和方便,进行友好合作。
如互相委托代为送达诉讼文书,代为调查取证,以及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已生效的法院判决、仲裁裁决等。
区际司法协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前者仅包括协助送达文书,传询证人和收集证据。
后者除送达文书、传询证人、提取证据外,还包括承认和执行外地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中国大陆地区(以下称“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称“香港”)之间(以下称“两地”)“一国两制、两大法域”局面的形成是产生区际司法协助的原因和条件。
具体而言:1、“一国两制”决定两地间司法协助的区际性中国对香港回复行使主权后,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享有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终审权在内的高度自治权,但外交、国防事务仍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大陆和香港是单一制主权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是区际关系,从而有别于国家间的(inter -state)、或国际的(international)关系。
相应的,大陆法院民商事判决(以下称“大陆法院判决”)相对于香港而言,是外地判决而非外国判决。
2、“两大法域”决定两地间必须建立司法协助关系大陆实行带有大陆法系特点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香港则实行带有英国法特点的普通法系法律制度。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八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香港原有的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该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一概予以保留。
除几部象征性法律适用于香港外,其余原有法律制度不变。
大陆和香港两个独立法域的存在,使得任一法域司法行为并不当然对另一法域产生效力。
若不建立在协议或互惠基础上,某一法域司法行为(例如,香港法院直接向大陆当事人邮寄送达诉讼文书),就会对另一法域司法权构成损害。
反之,若大陆或香港司法行为要在对方区域产生效力,必须建立在协议或互惠基础之上。
由于两个不同法域法律理念的差异,进而表现在立法、具体司法制度的不同,导致大陆和内地的区际司法协助水平停留在一个相当低的层次。
理由是:1、从两地现有司法协助协议的内容分析,仅限于狭义司法协助尽管在两地共同努力下,先后达成两项重要区际司法协助协议:199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缔结《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委托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安排》;199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律政司缔结《关于两地相互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协议安排》,但这仍无法改变两地司法协助层次较低的事实。
因为送达司法文书属狭义司法协助范围,即使没有该司法协助协议,送达文书等司法行为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其他方式实施,例如,采取领事送达,英国法国家司法实践中的“特派员”送达等。
而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是诉讼程序的目的和归宿,是司法协助中最重要内容。
仲裁则具有高度民间性和自治性,对外地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司法权问题,容易在区际司法协助中实现。
2、从两地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的司法实践分析,鲜有成功案例根据大陆《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大陆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应建立在条约或互惠基础上,由于两地并无条约和互惠关系,香港法院的裁决难以在大陆承认和执行。
司法实践中,香港当事人往往选择大陆法院起诉大陆当事人,以避免香港法院判决在大陆承认和执行问题。
一宗典型案件是:香港原告招商局货柜服务有限公司(在香港登记注册)诉大陆被告广东省华侨企业进出口公司港口作业合同纠纷案。
该案香港原告就同一事由已在香港地区法院起诉同一大陆被告,香港地区法院判决由大陆被告向香港原告支付请求款项。
但香港原告并未在大陆申请承认和执行香港法院判决,而是选择向广州海事法院重新起诉,该院遂重新按照大陆诉讼程序立案、审理并作出大致相同的判决。
另一方面,大陆法院判决在香港的承认和执行存在形式和实质上两方面障碍。
就形式障碍而言,香港以大陆法院判决作为到期债务证据重新审理并作出一个新判决,方可在香港执行。
就实质障碍而言,香港法院按普通法确定承认和执行外地判决的条件,多以大陆法院判决并非确定的终局判决、不具备管辖权等为由,拒绝承认和执行(下文将对两方面障碍具体阐述)。
笔者认为,尽管两地相互承认和执行对方法院判决均存在法律障碍,但程度不同,即香港承认和执行大陆法院判决的法律障碍要比大陆承认和执行香港法院判决更大、更难克服。
因为从香港承认和执行外地法院判决的条件和司法实践看,大陆法院判决很难具备在香港承认和执行的条件。
因此,本文围绕香港承认和执行大陆法院判决的法律障碍和对策展开论述。
二、形式障碍:香港按普通法承认与执行大陆法院判决香港按成文法登记方式和按普通法重新审理两种方式承认和执行外地法院判决:1、按照成文法登记方式承认和执行英联邦国家和地区法院以及与其存在互惠关系的国家的法院裁决《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条例(第319章)》是香港依据1933年英国同名法律制定的香港本地条例,尽管该条例确保了外地裁决的承认和执行,但该条例专门适用于英联邦地区和国家法院以及与香港存在司法协助协议和互惠关系的国家法院作出的判决。
具体包括:(1)澳洲及澳洲外领地法院作出的裁决。
包括:澳洲高等法院、澳洲联邦法院、澳洲家事法院(1993年第234号法律公告) 、西澳大利亚家事法院(1993年第234号法律公告) 、新南威尔士最高法院、维多利亚最高法院、昆士兰最高法院、西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南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塔斯曼尼亚最高法院、北领地最高法院、澳洲首都地区最高法院、诺福克岛最高法院、圣诞岛最高法院、科科斯(基力)群岛最高法院。
(2)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法院作出的裁决。
包括:百慕达群岛、文莱、印度、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斯里兰卡(1990年第443号法律公告)。
(3)其他与香港存在互惠关系的国家的法院作出的裁决。
包括:比利时(1975年第249号法律公告) 、法国(1975年第249号法律公告)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73年第145号法律公告) 、意大利共和国(1977年第262号法律公告) 、奥地利共和国(1978年第120号法律公告) 、荷兰王国(1978年第169号法律公告) 、以色列(1979年第72号法律公告)。
按照该条例,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法院判决若在香港申请承认和执行,申请人应将裁决向香港高等法院原诉法庭申请登记。
法院依该条例对登记申请予以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
一旦获准登记,该外地法院判决便具有一个香港法院判决的全部特征,可以按照通常的方法在香港执行。
显然,大陆法院的裁决不能适用该条例申请在香港承认和执行。
因为该条例适用于英联邦国家和地区法院以及与香港存在互惠关系国家的法院的判决,而大陆并非英联邦国家,也未与香港建立起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的互惠关系。
2、按照普通法重新审理方式承认和执行除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以及与香港存在互惠的国家以外的国家的法院裁决根据普通法,香港并没有对能被承认和执行的判决的国家作出限制,在遵循一定条件下,除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以及与香港存在互惠的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法院裁决可以在香港承认和执行。
这种承认和执行依据的是普通法,而非香港与外国之间存在任何协定或互惠关系。
在普通法规则下,外地法院(以下称“原讼法院”)判决(以下称“原讼判决”)胜诉方,(即判定债权人judgement creditor,下称“判定债权人”)申请香港法院承认和执行裁决,必须以判决债务为诉因在香港重新提起法律诉讼。
如果原诉法院判决的败诉方,(即判定债务人judgement debtor,下称“判定债务人”)没有提出抗辩,判定债权人通常可以申请简易判决。
一旦获得简易判决,判定债权人便拥有一个有效的香港判决,该判决能以通常方法得以执行。
综上所述,由于两地并无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的协定,也无互惠关系存在,大陆法院判决在香港承认和执行,不能按照成文法登记方式,只能按照普通法重新审理方式。
而根据后者,大陆的判定债权人要以大陆法院判决为到期债务诉因向香港法院重新提起一个新诉讼,这对不熟悉香港普通法的大陆的判定债权人而言,无疑增大了申请承认和执行的难度,增加了诉讼成本,延误了时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承认和执行大陆法院判决的普通法重新审理方式,构成形式障碍。
三、实质障碍:香港承认和执行大陆法院判决的实质条件根据香港法,按照成文法登记方式或按照普通法重新审理方式承认和执行外地法院判决,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其实质条件大致相同。
因此,香港承认和执行外地判决的实质条件才是决定大陆法院判决能否在香港承认和执行的根本原因。
下文结合香港承认和执行外地法院判决的实质条件,分析大陆法院判决在香港承认和执行面临的法律障碍。
(一)须为确定的终局判决终局判决,乃指法院依实体法之理由,就诉讼之全部或一部,以终结该审级之程序为目的所为之判决而言。
终局判决主要是相对中间判决而言。
中间判决,主要就诉讼进行中产生的争执进行的裁判,为终局判决作准备,并无给付内容,无执行力可言。
大陆司法审判实践较少采用英美法系的中间裁决。
确定判决,指当事人对于该判决,不能以上诉方法请求废弃或变更而言。
就大陆法院判决而言,其确定时间有两种情形:第一、可以上诉的判决。
根据大陆《民事诉讼法》确定的四级两审终审制度,一般案件经一审和上诉审后方可生效,但当事人放弃上诉而使一审判决生效的除外。
第二、不能上诉的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大陆《民事诉讼法》审理的一审案件,大陆海事法院根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116条审理的确权诉讼案件,判决一经作出,效力便确定。
按照香港法,申请承认和执行的外地法院的判决必须确定,即上诉程序已经用尽,不再受某些法律限制。
但其上诉有特殊含义,根据《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条例(第319章)》第2条的规定,“上诉”包括为撤销判决或将判决作废、或申请重新审讯暂缓执行判决而进行的任何法律程序。
大陆《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对已生效案件提起再审的审判监督程序,即第177条规定的法院决定再审、第178条规定的当事人在裁决生效后两年内申请再审、以及186条规定的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
不难看出,香港法中的上诉,已经把大陆《民事诉讼法》的再审包括在内了。
在香港法看来,因为大陆再审制度的存在,大陆法院的判决是不确定的,因而拒绝承认和执行。
在Tay Cuan v Ng Chi 一案中,原诉判定债权人、大陆的Tay cuan申请香港法院承认和执行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
原讼判定债务人、香港的Ng Chi抗辩称该判决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