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试婚制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第三章汉族人民的大量迁移及台湾经济的发展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移民一、宋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唐代·施肩吾《岛夷行》宋代·楼钥《汪大猷行状》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札记》考古发现也证实宋代确有大陆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澎湖原因:1)福建人多地少2)寺院经济恶性膨胀3)战乱二、元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根据元顺帝时·汪大猷《岛夷志略》记载,台彭地区有不少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
第二节明代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一、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万历二十年,福建巡抚许孚远)荷兰人到达台湾以前,已有众多汉族人民定居台彭了。
二、第二期移民情况1)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2)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3)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4)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三、第三期移民情况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
由于郑氏政权的大力提倡和鼓励,台湾的开垦范围不短扩大;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入台湾土著居民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与开发一、大陆移民的阶段1、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特点:候鸟式的往来到单身入台定居。
由于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雍正十年~光绪元年特点:从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官渡章程:1)领照赴台,详细登记2)厦门对鹿耳门,每名收番银三圆,南台对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收番银二圆3)发现无照船立即没收船、货4)小船编号,不得远航3、光绪元年以后特点: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原因:1)日本企图侵占台湾2)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二、大陆移民的主要方式由于清政府长期对台湾实行封锁半封锁政策,因此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大多数是偷渡方式。
三、大陆移民的分布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四、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陆移民将各种作物带到台湾,丰富了台湾的植物种类。
在台湾农业中,粮食发展最快,到18世纪20年代,台湾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粮食每年输往大陆。
手工业中,制糖业发展最快;大陆晒盐法也传入台湾;茶叶及制茶法也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樟脑制作方法也传自大陆;纺织业第四章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来往与贸易结构第一节宋元时期的贸易关系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一、宋代的贸易关系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王象之·《舆地纪胜》)二、元代的贸易关系元代与台湾的贸易关系记载明确,汪大渊《岛夷志略》对此有详细记载。
第二节明代的贸易关系一、明前期的贸易关系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海商到台湾及外洋贸易,但走私贸易依然存在。
当时有林凤等海商于闽粤沿岸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进行走私贸易活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渔民兼营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二、明后期的贸易关系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杨六、杨七、刘香、袁进、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
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
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三、郑氏海商时期的贸易关系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
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第三节清代的贸易关系一、通商贸易的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
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
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蔡牵事件、鸦片战争、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影响: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二、贸易经营的方式“行”即“商行”,是拥有雄厚资本的贸易商人独资或合资设立于各个港口的商业盈利机构,经营这一地区所需的商货的进出口贸易,具体业务类似于今天各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行商亦可以成为进出口贸易商人。
商行对官府承担有担保商船,协运“官谷”,代购官用物资等义务,以换取贸易的经营权。
商行是台湾同大陆贸易经营中最大的盈利机构。
“郊”,则是由各个经营同一贸易业务或同一贸易区域的商行的商业团体(共同体)。
一“郊”往往由十数家或数十家商行组成。
郊行类似于其它地区的商帮、会馆、公所等,作用:1)确保成员的商业信用2)消弭同业者的竞争,保证利益均沾;3)仲裁本团体内成员的纠纷,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团结;4)维护这一团体的贸易经营垄断权“郊”不是直接的商业赢利机构,亦不直接对政府承担担保商船及其他服务的义务。
郊行受到严格控制:1)海商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查;2)对贸易商船的规制,船上人员,物资的配备,也有许许多多的限制;3)商船出入安平、厦门等口岸时,必须经过海防同知的查验;4)除海防同知的“文口”之外,还有水师汛口征收“规费”,名为“武口”;5)必须承担“台运”等义务走私贸易有三种类型:1)行商、商船贿买官吏,规避“台运”类;2)渔民、私商的走私贸易类;3)清军官弁“夹带贩私”类。
三、贸易商品的构成台湾输往大陆的主要是粮食和蔗糖。
还有“内山番地”出产的皮革、骨角、羽毛、药材、特别是鹿茸、麋茸、鹿角胶、鹿肚草等贵重山货药材。
台湾还输往大陆茶叶、煤炭等大陆书让台湾的商品从布帛百货、果品药材至砖瓦木石无所不有,包罗万象。
四、贸易商人的阶级属性1)这一时期的海商资本,已经为市民阶级的“富商巨贾”、“殷实商民”所掌握,而不是控制在身份性地主阶级“势家宦族”、“豪门巨室”、“湖海大姓”手中,开始从封建主义经济领域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商业贸易;2)部分贸易商人已经开始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商业资本已经开始逐步同产业资本相结合;3)商船上已经出现近现代航运企业中的雇佣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