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初中散文教学策略
一、抓住特点
二、把握线索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

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

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

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
更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强调线索的:“启行之词,逆
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膢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内义脉注。

”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
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有的
寄情于物,如《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
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
线索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

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

三、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许多优秀的散
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

散文教学,要善于
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分析意境
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

画面是由客观物象构成。

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
春图。

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
艺术境界。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
里的春天”图。

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白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

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

分析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
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

即恰切分析作品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及所附托的客观物象,并由此而升发出的艺术境界。

如茅盾
的《风景谈》,表面上是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

文章的
感情基调就是赞美以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
民族的延安儿女——他们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作者所托付的
客观物象就是所谈的六个风景片断——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
夕照、石洞雨景、桃园即景、北国晨号,除一个作为“序曲”外,
其余五个都是写延安。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
沙漠风光开始,对延安的挚爱之情又由一幅幅“风景”画面逐步加深,这样就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中淡雅的色调不仅是全文景物描写的色调,也是作者主体意识
的反映。

当时作者心理颇不宁静,他憎恶黑暗现实,但又无能为力,只有将自己的心头的愁绪融入荷塘月色清幽美丽的境界中去。

作者
要与荷花为伍,与明月同光,这就是作品的深刻寓意。

教学时,应
引导学生明确:“荷塘月色”只是作者所托付的客观物象,而借“花”抒怀,借“月”言志,才是作者的思想真谛。

优秀的散文固然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也常常在展示心里波澜的同时,运用点精之笔,点出文章的主旨。

如杨朔的《荔枝蜜》,描写了作者由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
一只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在歌颂蜜蜂的同时,想到
了在田里分秧插秧的农民,说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
际也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的蜜。


这就是揭示文眼的点精之笔。

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眼
的作用是表露意境的深邃——作者以写蜜蜂来写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才是作者的本意。

五、借鉴手法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
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

散文门类繁多,而体态风韵又各呈其秀,几乎每篇散文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以朱自清的回忆散文《背影》来说,在写法上就
十分独特。

它并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去描写人物的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从父亲为儿子送行时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特
别是买桔子这件事中,作者抓住人物形像的一个特征“背影”,采
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去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
念之情。

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

教学这样的
散文,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其独到之处,并可在教后要求学生以空
间为序,写出模仿性的文章。

回忆性散文,侧重写人的,还有《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篇。

《回忆我的母亲》写母亲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是按时间顺序,通过一些典型
事情表现出来的。

《藤野先生》写藤野先生严于治学,工作认真负责,真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生的片断来
叙述的。

《我的老师》也是由几个生活片断连缀成篇的。

教学时,
要使学生明确这类散文并不要求刻划完整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
事件,而是集中笔力以对人物感受最深的一些典型材料,去刻划人
物思想性格的某些特征。

教后要指导学生借鉴教材,练习写作。


可要求以时间为序,紧扣中心仿写《我的母亲》;也可要求学生围绕
自己某一方面的进步,以思想发展过程为线索,或是将几件平时的
小事用一条思想红线联缀起来仿写《我的老师》。

初中语文教材中,借物喻人的散文也不乏其例。

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就是如此。

教学这类散文,通过阐明“借物”与“喻人”的关系问题,可概括出下面几条重要的写作规律:⑴借物喻人,取材广泛。

(如可借蜡烛、砖、瓦等喻人写成赞歌。

)⑵取其神似,
喻之适宜。

(神似:就是共同特征,如蜜蜂与农民的共同点就是辛勤
劳动,无私奉献。

)⑶写物在前,喻人在后。

⑷为了喻人,详于写物。

⑸由物及人,过度自然。

(有过度段或过度句。

)学生把握了这些规律,习作时就会大为开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