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写作《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写作《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教案

目标要求:掌握记叙文叙事的基本要求,做到叙事要选择典型事件,清楚具体,详略得当,曲折有致。

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来叙事,写出中心明确、选材合理、详略得当、叙事清楚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

* 教法建议:作文教学的基础和中心是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以及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所以,本课教学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法、活动教学法、写作实践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 教学过程建议:1.学生对记叙文写作并不陌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训练。

学生已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如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基本得当、叙事清楚、结构完整等。

但对记叙文的较高要求如选材典型、叙事曲折有致等则未能很好掌握。

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如何选择最佳切入角度来运用材料、如何运用悬念、抑扬、伏笔、铺垫、细节描写等手法,把事情叙述得曲折有致。

2.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无话可说。

其实,学生不是缺乏生活内容,而是缺乏注意,缺乏关注生活的心态,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老师在进行选材方法指导的时候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作文教学要凸现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自主参与贯穿在自主选材、领悟写法、独立构思、独立修改和评价鉴赏等各个教学环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

4.要重视写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参与。

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把读写活动结合起来,从阅读和“示例”中领悟如何选材、如何选择写作的切入点、如何写得具体生动、曲折有致等方法,学生领悟方法的过程也是自主探究的实践过程。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

5.教学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确定写作素材1.启发交流,激发兴趣。

2.说说议议,确定写作题目。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规律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文章中去领悟写法。

2.指导学生从作文“病例”中领悟写法。

选材不典型、叙事不具体、描写不生动,这是学生写记叙文中常见的通病。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同时出示“病例”与修改文,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方法。

三、构思起草,完成作文初稿1.学生口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故事,可以要求学生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作一个简单的片断,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叙事记叙文的要领。

2.书面写作,完成初稿。

第二课时一、指导修改,完善作文1.讲述一两个古今中外名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文章修改的重视。

2.让学生运用“写作指导”的内容和叙事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评改作文。

教师可以拿一二篇作文做示范评改,再让学生相互评改,确保评改的有效性。

3.学生根据别人的评改意见和自己在评改中的新认识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评出优秀作文在全班展示。

一、考场记叙文的叙事技巧中考作文在文体上的要求大多不限制,但选择写记叙文的同学还是占大多数。

从笔者多次参加中考作文的阅卷体会来看,绝大多数的记叙文叙事平淡无奇,缺乏曲折起伏,读起来总感觉没劲。

也许有同学会说,生活中的人和事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嘛,哪有什么曲折起伏?其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一个具体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在与周围人和事的相互作用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使得事件本身在曲折起伏中发展变化。

清代的袁枚曾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作文贵曲”。

由此可见,“曲”是使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呢?以下几种叙事技巧值得同学们借鉴:一、制造悬念吊胃口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扣子”或“关子”,通俗地说,就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置疑问,故意卖弄,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时机才揭开谜底。

笔者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母亲不为儿子骄傲》:天下的母亲都会为儿女的点滴成功而欣喜,都会为儿女的某些优点而自豪。

这位母亲为何不为儿子骄傲?文章从题目开始就为读者留下了悬念,行文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直至读到文章的结尾,疑团才豁然解开:母亲其实一直把骄傲掩藏在心底,她是以一种淡然的方式,激励儿子不断努力,警醒儿子别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

制造悬念的关键是“抑制”。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可谓这一技法运用的典范:小说叙写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圣诞节前为了给对方买到最好的圣诞礼物,各自卖掉了自己珍爱的东西。

在小说中,作者只详写了主人公德拉卖头发为丈夫杰姆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把杰姆卖表为德拉买发卡的情节隐藏了起来,直到文末才一笔带出。

小说将“悬念”一直“抑制”到底,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欲罢而不能。

二、巧用曲折掀起伏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巧用曲折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把人物、事件写得一波三折。

请看下面这篇中考佳作《难演的戏》的片段:玩得无聊的中午,一人振臂一呼:“我们来演出戏吧。

”应者云集,大家跃跃欲试。

接下来就有问题了,在分配角色时,演“白毛女”的小红怕“老杨”弄乱了她的头发。

“老杨?太土。

”公司经理大公子王明才不当呢。

穆仁智奸诈阴险,见风使舵,税务局某科长的宝贝儿子李平才不当狗腿子呢。

黄世仁是反面人物,谁愿当?戏演不下去了。

(至此,一起一伏。

)“我”作为导演,力挽狂澜:“咱们只是演演戏而己,又不是真的。

王明,‘老杨’可是正面人物呀,你就干吧!李平,你就当一回‘黄世仁’吧,待会儿‘老杨’还要向你下跪呢,你想多威风!”戏总算又启动了,可是到“老杨”向“黄世仁”下跪那会儿,王明老是跪不下去,又快散伙了。

(至此,二起二伏。

)但大家议论了一番,认为戏还是要演下去,角色嘛,抽签决定,这样公平。

没想到这下王明成了“黄世仁”,李平成了“老杨”。

演着演着,李平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爸是税务局的一个科长,专管王明他爹这号经理,我今天向他下跪,说不过去吧?”一番争论,不欢而散,戏终于演不成了。

(至此,三起三伏。

)这篇作文所写的只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但作者婉转曲折地叙写,突出了一个“难”字,真是妙趣横生。

就在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过程中,有着耐人寻味的意蕴。

如果作者三言两语,平白直露地就把这么好的材料打发了,那该多么可惜啊。

三、抑扬转换展新境要赞扬某人,落笔却先贬抑他;要贬抑某人,落笔却先赞扬他。

前者叫“欲扬先抑”,后者叫“欲抑先扬”。

抑扬转换,能在记叙的过程中掀起波澜,形成跌宕起伏之势。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可谓运用抑扬转换手法的典范:文章的字里行间涌动的是“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敬爱与怀念之情,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或赞美,而是将抑扬褒贬结合起来,写出对阿长的深挚感情。

文章先写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写她“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等,然后写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写“我”对她“伟大的神力”的“惊异”,“讨厌”之情渐渐为“特别的敬意”所取代;接下来,因她“谋害了我的隐鼠”,“我”对她的“敬意”又变成了满含怨恨的“诘问”,而正当想“复仇”时,阿长又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怨恨”骤然化为“新的敬意”。

这感情的曲折变化,最后自然归结为一声动情的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抑扬转换、错落跌宕的行文如九曲回肠的江水奔腾入海,作者对长妈妈的敬爱与怀念也得到了尽情的宣泄,读罢让人不由得潸然落泪。

有位同学写《新同桌》一文也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先写“我”对新转学来的同桌(农民工的孩子)的看不起,衣着也好,动作也好,神态也好,“我”都看不惯;接着写“我”遭遇挫折后,她给予“我”真诚的帮助,使“我”彻底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并对她发出由衷的感谢。

文章记叙的事件并不复杂,但由于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四、借助误会兴波澜这种写法以人物对某一事实的真相做出与之相反或毫不相干的错误判断作为情节基础来展开叙述,表现主题。

请看下面这篇题为《误会》的小小说的情节片段:“车子终于到站了,小敏提着一大包行李走出车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差点闷死了。

他正想着,见那小青年一瘸一拐的也下了车。

小敏的心突然一颤:畸形的腿,难道?不会是……正想着,小敏看见一样东西从小青年口袋里掉了出来,他连忙上前拾了起来,原来是车票。

他仔细一看,一下子呆住了。

怎么可能?这小青年怎么也是9号?小敏赶忙摸出自己的车票,一看,差点晕了过去,天哪,原来他的车票上清清楚楚地写着‘6号’”!正是由于小敏认为他抢坐了9号座位(而又没开口询问),所以小敏对他冷眼相看,及至真相大白,误会才消除。

小说的情节设置出人意料,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

五、妙用巧合添奇趣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就是运用巧合的典范作品。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作者就设置了许多的巧合: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伏笔;陆虞侯设计陷害林冲恰被李小二的妻子听见,于是牵出林冲买刀寻仇。

再写火烧草料场时,恰遇大风雪,林冲为驱寒外出卖酒。

大风雪压跨了茅草屋,林冲只好躲进山神庙。

于是巧遇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知道事情的真相。

因而便有了杀敌报仇,逼上梁山。

作者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林冲的形象。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先前被他们咒骂的于勒,因为“报复”而成了他们盼望的对象;在船上意外遇见,发现身无分文的于勒时,却又设法躲开了他。

看似巧合的情节,揭示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赤裸裸的人际关系,小说的结局既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此外,运用倒叙法、对比法等,也都能掀起文章的波澜。

“尺水兴波犹未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正是为文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叙事技巧的运用应该服务于主题表达或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需要,离开这个原则为了技巧而技巧、为了曲折而曲折,往往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来源:《中学生》作者:李朝国)二、记叙文“叙事”常见失误例说叙事是记叙文根本,是骨架支撑。

如果说描写是“花”,那么叙事就是“藤”,“藤”之不立,“花”将焉附?然而在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中,叙事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一、叙事有脱节或不完整这一失误具体表现为叙事过程中突然“跨越式前进”,同时又缺少一些必要的交代,使得叙事有明显跳脱之感;或叙事结得过于仓促,“悬疑”未解,事犹未定,意有未尽。

如有一篇题为《等待》的记叙文,文章重点叙述的是自己等待事先有约定却迟迟未归的母亲的过程,在前文未作任何铺垫或暗示的情况下,却作了如下收束:“我惘惘地推开家门——原来,妈妈早已到家。

”读了这样的结尾,读者也定有些“惘惘”,而能够带领读者走出迷惘的方法就在于作一些补充交代,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可以释疑的细节的设置。

二、叙事过程中另生“枝节”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应该有一个贯通始终的“主干事件”,而八九百字的短篇更是要求作者应该握紧“主干”展开叙述,少生旁逸斜出之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