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ppt课件(1)
修辞手法: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 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 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 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 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 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 滑洁净;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 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 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 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 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 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 宁静。
时间
事件
1922年(24岁) 创作《匆匆》等
1923年(25岁) 创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925年(27岁) 经俞平伯推荐,至北京清华学校 大学部任教,开始了抗战前12年 宁静的清华大学教授的生涯。
担任中文系主任,创作《背影》 1927年(29岁) 创作《荷塘月色》 1930年(32岁) 发妻不幸在扬州病逝 1932年(34岁) 与陈竹隐女士结婚
景?
研读第4—6小节
作者如何写荷塘中的景物? 顺序:荷叶——荷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香——清风—
—涟漪 有主次,有动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 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 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 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时间
1898 年 1917年 1920年 读书期间
1921年
事件
出生于江苏海州 ,祖籍绍兴 考入扬州两淮中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跳级考入本科中国哲学系报刊 发表新诗与翻译作品 在扬州成婚 开始了五年的中学教员生活 深以辗转之苦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 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 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 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哪里走》
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 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 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 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 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 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 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 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 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 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 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 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 “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1948年8月 “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舍 施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因患胃 溃疡穿孔,并发肺部炎症,不幸逝世。
朱自清是新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文章破 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值得你珍藏的朱自清所著的书籍
散文集:
《踪迹》诗文合集 《欧洲杂记》
《背影》
《伦敦杂记》
《你我》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 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 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 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 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研读课文
研读第1—3小节
1、作者去荷塘的缘由是什么? 2、为何谈到小路幽僻,树影看去阴森森的? 3、作者烦恼的什么?希求的是什么? 引申提问 作者为何选取荷塘为写作对象?为何选取月下之
《语文拾零》
《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 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 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 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 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 联想。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
(1898—1948)
现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学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 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 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 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 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 清白,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二字,改名朱自清。
创作《给亡妇》
时间
事件
1931年起 获去英国访学一年的机会,著有《欧游杂记》 (33岁起) 《伦敦杂记》
1937年起 随校南迁至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后集中精 抗战八年 力于教学
1945年
参加了著名十教授电文的署名 ,以民主人 士的身份呼吁国共和谈
1946年
返回北平后,继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教务繁 忙,但著作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