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整
[摘要]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整,其中主要是心理上的调整。
本文就心理调整的作用和方法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调整比赛训练
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整,包括身体机能、技能战术和心理上的调整。
尤其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
在临近比赛前,运动员的体力和技能战术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其情绪的变化最显而易见,一些微小的因素也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大起大落。
所以,赛前做好心理准备,控制情绪的稳定性对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一、心理调整的作用
1.稳定情绪,控制自我。
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加强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2.形成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特点决定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和表现。
有的在比赛中放得开、稳得住、斗志强,而有的在比赛中束手束脚、六神无主、技术动作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由于性格、意志力的原因很容易失去信心。
而心理调整能培养意志力,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
3.消除疲劳和加速恢复。
比赛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引起运动员肌肉活动失调、动作失常,尤其是一些技术复杂、竞争激烈的运动,运动员容易出现神经疲劳,而且神经疲劳的恢复过程比较长。
而采用精神放松练习、催眠练习、心理放松手段能有效地消除疲劳,使运动员恢复正常状态,继续投入比赛。
4.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关键时刻的某个技术环节上的失败,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要求运动员多练这一动作反而会加深刺激情绪的恶化,形成心理障碍。
而心理调整有助于消除恐惧心理,逐渐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赛。
二、心理调整的方法
1.建立获胜的自信心。
参赛获胜的自信心是运动员能否发挥正常的重要动力因素,对比赛缺乏信心就意味着失败。
在平时训练中,鼓励运动员具有把握动作的信心,在每个具体的训练中要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和自信。
首先从心理上具备攻克的信心,然后找出素质和技术上的问题进行训练。
因为运动员的自信心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他对完成动作没有把握,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就会犹豫,进而直接影响到运动技能的掌握。
赛前把运动员的成绩体能调整到较高水平。
通过测验、比赛、对抗性的训练等方法使运动员坚定获胜的信心。
将注意力集中到愉快的事情中去,避开紧张气氛,从容参赛。
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优美音乐调节情感活动,引起情绪变化,使焦急的心情逐渐趋于稳定,增强自信心。
2.上场前的准备活动。
上场前的准备活动是克服心理紧张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赛前心理调整的末端训练。
比赛上场前的准备活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要使运动员在生理机能上动员起来,以适应比赛的生理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使运动员在心理上适应比赛的要求。
赛前的准备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分钟左右的一般活动,包括慢跑等,使各关节肌肉充分活动。
二是专项技术动作以及所需要的战术动作等。
赛前的专项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尽快进入比赛状态,克服紧张心理,建立必胜信心。
3.自我暗示训练。
运动专家认为,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中自我暗示训练是效果最好的训练方法之一。
自我暗示是通过语词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调控行为的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按照暗示训练的程序、步骤和要求给运动员编制好自我暗示的套语,让运动员在发现自己有不良心理状态时及时进行暗示来调整心态,稳定情绪。
在比赛中进行自我暗示,要求运动员多关注自己的动作操作,不关心或少关心比赛的结果。
当遇到自己的弱项害怕比不好时要暗示自己解除压力坚定信心。
遇到困难时要暗示自己“努力拼搏,决不放弃”。
4.目标设置。
目标设置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能实现的目标。
目标设置分为:超水平发挥、要达到的目标和最低目标三级。
运动员实现每个阶段、每个项目的目标就是一次成果的经验积累和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
赛前的三级目标还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5.模拟训练。
在赛前,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即对运动员在实际比赛现场的模拟、观众的模拟、裁判的模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尽可能真实复制比赛中会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情况。
同时结合比赛时间详细规定运动员训练、休息时间,赛前准备活动时间、练习内容、运动量、运动强度。
把以上练习与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使运动员参赛之前已经熟悉比赛的各个环节、环境,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6.意志品质、拼搏精神的训练。
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意志品质在比赛中至关
重要,把这种精神品质贯穿到平时的训练中,对训练的质量严格要求,充分利用运动员的好胜心、不服输、勇于进取的心理特点,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在激烈的比赛中锻炼,利用恶劣气候和环境培养运动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任务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0-351。